鲁智深那如同偈子般的告别,如同惊雷滚过梁山,余波久久未平。“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饱含禅机与决绝的离去,在众多头领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招安之事,本就让许多出身草莽、习惯了快意恩仇的好汉心生抵触,鲁智深的出走,更是将这种不安与疑虑推向了顶点。聚义厅内,往日那种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炽热气氛,明显冷却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的沉默与各怀心事的揣测。
宋江与吴用显然也感受到了这股暗流。他们加快了与朝廷使者接触的步伐,招安的具体条款,已不再是顶层几人闭门密议的秘密,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头领层面吹风、试探。支持者如关胜、呼延灼等原朝廷将官,自然乐观其成;但如武松、刘唐、三阮等出身底层、对官府深恶痛绝的头领,则明显流露出不满与抗拒,只是碍于宋江的威望和“兄弟义气”,暂时强压着。
山雨欲来风满楼。苏瑾冷眼旁观,知道最后的摊牌时刻即将来临。她无法,也无意阻止招安这个大势,但她必须为林冲,也为那些尚有一线生机的好汉,争一个相对不那么黑暗的未来。
这一日,宋江终于召集全体头领于聚义厅,正式商议招安大计。厅内黑压压坐满了人,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宋江端坐首位,面容肃穆,先是痛陈山寨发展已至瓶颈,长远来看,唯有接受招安,方是众兄弟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正道”,又将朝廷使者许下的高官厚禄、赦免前罪等条件详细说明。
话音落下,厅内一片死寂。支持者目光热切,反对者脸色铁青,更多的则是茫然与挣扎。
吴用见状,轻摇羽扇,出来打圆场,言道招安虽好,但具体如何施行,如何保全众兄弟利益,尚需仔细斟酌,望各位兄弟畅所欲言。
就在这时,一个清冽而平静的声音,在略显嘈杂的厅中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宋头领,军师,诸位头领。苏瑾不才,有一言,或可参详。”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列席末位的苏瑾身上。这位平日里深居简出、只问医术的女神医,竟会在如此关键的军事决策会议上开口?连宋江和吴用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苏神医有何高见?但讲无妨。”宋江压下心中讶异,抬手示意。
苏瑾站起身,并未走向中央,只是立于原地,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诸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最后落在宋江身上,缓缓开口:“苏瑾乃一介医者,不通军国大事,只知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如今观我梁山,气血充盈,筋骨强健,然神魂不定,前路晦暗。招安,如同一剂猛药,或可解一时之困,然若用药不当,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