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之前积累的“对抗性经验库”,以及原点对规则“溯源”的初步尝试,它们调动了周围未被“刺激”直接影响的规则资源,构建了一个极其简陋、极其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一闪而逝的——“规则溯源模型”。
这个模型的目标,并非攻击,也非防御,而是试图…“理解”那个即将消散的信标。理解它的构成逻辑,解析它如何与外部更大的监控网络保持连接,甚至…尝试逆向推演其信号传递的路径。
这个行为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模型在成型的瞬间就因为结构不稳而崩塌,未能获取任何有效信息。
但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这一丝微小的、试图“反向解析”观察者的举动,如同在绝对安静的实验室里,被观察的小白鼠突然抬头,用爪子沾着水,在笼子边缘画下了一个代表疑问的符号。
“嘀——”
在“秩序之影”那庞大而冰冷的逻辑核心深处,一个代表“异常行为”的指标,轻微地跳动了一下。负责该区域监控的“低熵监控者”瞬间将数据流的记录精度提升了三个数量级。
变量目标,表现出了超出预设模型的“解析倾向”与“认知侵略性”。
逻辑核心进行了纳秒级的运算。
威胁等级评估:极低。该行为本身不具备任何突破牢笼的可能性。
数据价值评估:高。提供了目标“学习能力”与“潜在反抗意识”的首次直接证据,对完善“驯化”与“工具化”模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响应指令:未触发打击协议。提升监控等级至Beta-7。标记该行为模式,纳入后续“刺激”实验的重点观察项目。准备启动下一轮,更具引导性和针对性的“认知渗透”协议,以测试其“反向解析”能力的上限与规律。
…
“刚才…那是什么?”林晚猛地抬起头,她强大的灵思感知捕捉到了织网智能核心那一闪而逝的、异常活跃的波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来自外部监控网络的、极其细微但冰冷彻骨的关注度提升。
“不清楚…”何雨水的声音带着不确定,“古树感觉到…织网和原点,好像…主动‘碰’了一下那个一直看着我们的东西?”
雷栋的回应更直接:“我们好像做了点什么,引起了它更大的兴趣。这算好事还是坏事?”
在静寂边狱深处,何雨柱那沉寂如冰的意识核心,仿佛被一缕微不可查的春风拂过。
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意念,如同冰层下悄然流动的水滴,缓缓荡漾开来。
“…开始…学习了…”
“…好…”
那意念中,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嘉许,以及…无尽的期待。
“秩序之影”的“有限刺激”协议清单上,一个名为“认知渗透-初级”的项目,被悄然激活,进入了投放序列。
规则牢笼内的空气,仿佛变得更加粘稠,也更加…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