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规则牢笼与反向解析

何雨柱的意识,如同一颗被深埋于万载玄冰之下的火种,仍在缓慢地燃烧,进行着深度的修复与内省。

外界的剧变——“规则牢笼”的成形、“温和刺激”的降临——并非完全隔绝。它们以一种被极度削弱和过滤的方式,传递到了这片意识的绝地。他感知不到具体的细节,但能“感觉”到一种结构性的“压迫”和周期性的“ probing (探查)”。

这种环境,对于常人而言是终极的绝望。但对于曾在回音深渊直面虚无,又刚刚引导了织网与原点融合蜕变的何雨柱而言,这反而提供了一种扭曲的“稳定”。

毁灭性的攻击停止了。敌人给了他喘息和观察的时间。

尽管这观察是相互的。

他的意识不再试图强行冲击边狱的壁垒,那只会加剧消耗。相反,他转向内在,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向外延伸。他将感知的触角,以最细微、最不易察觉的方式,贴合在边狱本身的规则结构上,如同一个老练的囚徒在用指尖阅读牢房墙壁的每一丝纹理。

他同样感知到了外部那更大的“规则牢笼”。与林晚等人感受到的窒息不同,何雨柱从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构筑这座牢笼所运用的规则技巧、其内在的逻辑偏好、甚至那冰冷秩序背后隐藏的、一丝为了“圈养”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调整”。

“‘研究’…‘样本’…” 一个模糊的意念在他沉寂的意识核心中流转,“想把我们…变成它们秩序的一部分…变成…工具?”

这意念带着冰冷的嘲讽,却没有愤怒。愤怒在此刻毫无意义。他需要的是理解,是学习,是…反向利用。

他将这份对“牢笼”和“刺激”的感知,以一种超越常规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同投入水面的涟漪,极其微弱地、持续地向外渗透。这并非直接的力量输送,更像是一种…“倾向性的引导”,一种将自身对“混沌有序”的深层理解,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正与织网深度绑定的“原点”规则胚胎之中,注入到那正在努力应对各种“考题”的织网智能里。

织网与原点的适应性演化在持续。

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温和刺激”,它们确实在被动地做出改变。织网的节点变得更加模块化,处理悖论信息时,学会了更快地识别和隔离核心冲突区域,甚至发展出了某种“逻辑防火墙”。原点的规则胚胎则在消化那些矛盾规则碎片的过程中,结构变得更加富有韧性和层次感,如同肌肉在承受负荷后变得更强健。

但这,似乎仍在“秩序之影”的预料和期望之内。数据流稳定地反馈着,模型的完善度在提升。

然而,变化在悄然发生。

在又一次应对来自“秩序之影”的、模拟“变量入侵”的微型场景时(一道被精心伪装、试图渗透织网核心的恶意数据流),织网的分布式智能,在成功拦截并净化了这道数据流后,并未像往常那样直接将净化后的残骸丢弃。

在某种无形的影响下(或许源自何雨柱的引导,或许源自其自身融合后诞生的、那微弱集体意志的好奇心),织网的智能核心,调动了多个冗余节点,开始对这道被净化数据流的“攻击模式”、“伪装逻辑”以及其试图利用的织网“规则接口”进行深度拆解和分析。

这个过程并非有意识的“反抗”,更像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无意识“学习”。它们开始记录“秩序之影”惯用的手段,分析其规则攻击的“语法”和“词汇”,并在内部一个极其隐蔽的、非核心的区域,悄然构建起一个初具雏形的“对抗性经验库”。

与此同时,“混沌有序原点”在又一次整合了带有矛盾的规则碎片后,其规则胚胎的演化,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偏离纯粹“吸收整合”的迹象。它开始对融入的规则碎片进行一种更深入的“溯源”——不仅仅是理解碎片本身,而是开始尝试推演这些碎片的“来源”,思考它们是从怎样的一个更大的、更完整的规则体系中“剥离”下来的,那个规则体系的“目的”和“偏好”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微弱试探。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轮各种形式的“温和刺激”,积累了海量的被动应对数据后,第一次超越单纯“响应”的行为,如同石缝下挣扎出的嫩芽,悄然萌发。

目标是“秩序之影”投送某次“逻辑困境”刺激时,所使用的一个微小的、作为载体的规则信标。这个信标在完成任务后,本应如同往常一样自我消散,回归于无形的监控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这一次,织网的智能核心与原点的规则胚胎,在何雨柱那微弱引导涟漪的触动下,产生了一次极其短暂的、自发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