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口口相传的“传奇”——零星投奔者汇成细流

火光跳跃,映照着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有林烽、老赵的沉稳,有大牛、顺子的信赖,有铁柱等人的渴望与不安,有陈先生的文弱与坚定,也有村民们的期盼。

林烽站在中间,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有力:“今天,咱们这里又多了几张新面孔。都是被鬼子逼得活不下去,想来找条生路的兄弟。”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但我要把话说在前头。我们这里,不是土匪窝,不是拉壮丁的军阀!我们的枪,是为那些被鬼子杀了爹娘、烧了房子、活不下去的百姓打的!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老百姓从牙缝里省出来支援我们的!”

他指向村外漆黑的夜空,仿佛指向那无处不在的敌人:“想留下来,一起打鬼子,我林烽欢迎!但必须记住咱们的规矩: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二、一切行动听指挥;三、兄弟同心,生死与共!”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铁柱等人身上:“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打鬼子,保家乡! 要是觉得这规矩能守,这目标认了,就留下!要是觉得憋屈,受不了,或者另有打算,现在就可以走,我绝不为难,还送你们一顿干粮路上吃!”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柴火燃烧的噼啪声。

铁柱第一个猛地站出来,胸膛起伏,黑脸上满是决绝:“长官!俺铁柱留下!俺发誓,跟鬼子拼到底!守规矩,听命令!”

“俺也留下!”

“还有俺!”

他的四个同乡也纷纷站出来,眼神坚定。

陈先生扶了扶眼镜,向前一步,声音不大却清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某虽不能持枪杀敌,愿尽绵薄之力,以笔为枪,直至胜利之日。”

王家庄的几个青年也受到感染,纷纷表示愿意时常过来帮忙。

看着这一张张在火光下显得格外坚毅的面孔,林烽心中涌起一股热流。队伍不再仅仅是依靠系统召唤的“非人”单位和最初的几个幸存者,开始有了来自这片土地的真实血脉和情感注入。铁柱代表了被压迫到极致的农民的反抗力量,陈先生代表了知识阶层在国难中的觉醒与参与。背景各异,仇恨同源,信念初生。

一种更加复杂、也更具生命力的凝聚力,在这堆篝火旁悄然形成。零星投奔者汇成的细流,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民心所向的潮汐,正在黑暗中悄然转向。传奇,或许就是这样,从最朴素的渴望和最坚定的选择中,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