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口口相传的“传奇”——零星投奔者汇成细流

他顿了顿,指着炊烟袅袅的村子和正在忙碌的村民:“看到他们了吗?我们的枪,不只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保住这些还能喘气的人,保住咱们脚下这块还能种出粮食的土地。想留下,可以。但先得证明你们不是只想着一时痛快、不管他人死活的莽夫。”

他立下规矩:三天试用期。不摸枪,先干活。跟着村民一起挑水、修补房屋、照顾伤员、清理废墟。

铁柱愣住了,他满腔热血是来拼命的,没想到要先当苦力。他急道:“长官,俺是来打仗的!”

林烽没有斥责,只是递给他一碗刚刚熬好的、稀薄的菜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连老百姓的碗都端不稳,怎么端得稳杀敌的枪?先学会怎么活,再学怎么让敌人死。”

铁柱看着碗里能照见人影的粥,又看看林烽坚定的眼神,最终一咬牙,接过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抹了把嘴:“俺干!”

就在这时,又一个略显迟疑的声音响起:“请…请问,贵部可需要识文断字的人?”

众人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戴着破旧眼镜、年纪约莫四十上下的瘦弱男子,怯生生地站在不远处。他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用油布包着的包袱,脸上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与乱世中难以掩饰的惶恐。他是跟着铁柱他们后面来的,但一直没敢上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是?”林烽问。

男子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眼镜,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鄙人姓陈,陈知白,原是县城小学的教书先生。鬼子占了县城,学校没了…我,我在街上见过你们贴的告示,上面说‘抗日救国,是为了让百姓有条活路’……我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但可以帮队伍写标语、教娃娃们认几个字,或者…记录些事情。”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在野蛮时代坚守文明的执拗。

林烽心中一动。队伍里都是粗人,确实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他点点头:“陈先生愿意来,我们欢迎。也先安顿下来,看看能做什么。”

接下来的三天,是对这些投奔者心性的考验。

铁柱和他的四个同乡,起初干得憋屈。挑水肩膀磨破了皮,清理废墟弄得灰头土脸,看着老赵和林烽他们擦拭武器,心里痒得像猫抓。铁柱尤其急躁,几次想撂挑子,都被同乡劝住。但当他们看到村民因为他们挑来清水而露出的感激笑容,看到伤员因为他们帮忙换药而减轻痛苦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被需要的感觉悄然滋生。粗糙的双手磨出了茧子,躁动的心也似乎沉淀下来一些。

陈先生则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不用林烽吩咐,主动拿出包袱里小心保存的纸笔,为那些想念亲人却不会写字的伤员代写家书。他用温和的语气,给围过来的村民和孩子们讲述外面抗战的消息,讲解简单的卫生知识。他甚至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木牌,用烧黑的木炭,工工整整地写下了“驱除日寇,保卫家乡”八个大字,立在村口。他的到来,给这个充满暴力与生存挣扎的角落,注入了一丝难得的文明与秩序的气息。

三天后的夜晚,篝火旁,林烽集合了所有成员,包括铁柱、陈先生等五名新来者,以及王家庄派来帮忙的几个青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