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测试事故——信任与坚持

叶启弯腰捡起地上的糖糕,用随身带的纸巾擦了擦上面的泥和椰蓉,然后递给叶云天:“先吃点垫垫,别饿着肚子。芯片没到之前,咱们先优化冷凝系统的散热程序,一步步来,不急。”

叶云天接过糖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椰蓉的香味在嘴里散开,驱散了刚才的疲惫。他点了点头,把糖糕递给林月瞳,两人分着吃,泥水沾在嘴角,却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的三天,“云月号”被拖回了基地的维修车间,车间里的灯光是暖黄色的,照亮了墙上的“时空飞车维修流程”海报。叶云天和林月瞳几乎没怎么合眼:白天,他们在实验室里设计新芯片的安装接口——叶云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接口模型,林月瞳用检测笔测试模型的信号传输效率,两人偶尔会因为“接口的导热性”争论,最后总是以“做两个模型对比测试”收尾;晚上,他们对着全息图纸反复模拟测试,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和信号曲线被他们标注得密密麻麻,红色的是问题点,绿色的是解决方案。

叶启和林福贵也没闲着:每天早上,叶启都会去基地食堂打包早餐——热乎的肉包、豆浆,还有林月瞳爱吃的茶叶蛋,然后送到实验室,看着两人吃完才离开;傍晚,林福贵会带着整理好的“冷凝系统历史数据”来车间,数据是他从基地的数据库里调出来的,标注了过去半年测试场的温度、湿度变化,帮叶云天分析“如何优化散热控制”。

第三天下午两点十分,一架银色的无人货运艇降落在基地的停机坪上。货运艇的舱门打开,弹出一个真空包装的芯片盒——盒子是黑色的,表面有“星核电子”的logo,里面装着二十片新芯片。叶云天戴着无尘手套,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拿出一片芯片:芯片是银色的,比之前的芯片薄了一半,表面刻着细密的耐温纹路——那是纳米级的导热涂层,在灯光下泛着虹彩,像给芯片镀了一层极光。他用检测笔扫过芯片,屏幕上弹出参数:“耐温范围:-60℃至120℃,信号传输强度99.8%,符合要求。”

小主,

当天晚上,维修车间的灯亮到了凌晨。叶云天钻进“云月号”的机腹,里面空间狭小,他只能半蹲着,手里拿着一把微型自动螺丝刀——螺丝刀的头部有扭矩传感器,能精准控制力度,防止拧坏芯片接口。林月瞳举着一盏量子照明灯站在旁边,灯光是可调节的,她把光线调成细束,刚好照亮芯片的安装位置,光线穿透机身的金属外壳,能看到内部线路的反光。

“旧芯片拆下来了,接口清理干净。”叶云天的声音有些闷,因为头埋在机腹里,“新芯片准备安装。”

林月瞳递过新芯片,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叶云天的手套,两人都愣了一下,然后相视一笑。

安装的过程很顺利:叶云天把新芯片对准接口,轻轻按下,芯片与接口贴合的瞬间,发出“咔嗒”一声轻响;然后他用自动螺丝刀拧上固定螺丝,每拧一圈,全息屏上就会弹出“螺丝扭矩值”,确保力度刚好;最后,他连接线路,用检测笔测试信号——屏幕上的连接强度瞬间跳到99.8%,稳定不动。

“搞定,开始调试。”叶云天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肩膀,额头上满是汗水,他随手用袖子擦了擦。

林月瞳关掉照明灯,打开“云月号”的主控系统。全息主屏幕亮起,时间轴重新显示,这次没有乱码,没有故障代码:“冷凝舱温度-50℃,芯片信号强度99.8%,时空坐标误差值0.3米,时空稳定性指数98.5%,推进器能量转化率89%……所有参数正常。”

“成了!”叶云天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眼里满是笑意。

林月瞳看着屏幕上的参数,也笑了——她转头看向窗外,天已经蒙蒙亮,第一缕晨光透过维修车间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新芯片上,芯片表面的耐温纹路反射着光线,形成微小的时空光斑,像星星落在了机腹里。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脚步声——转头一看,叶启和林福贵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两个保温杯。“猜你们差不多好了,煮了点热牛奶,加了点蜂蜜,补充点能量。”叶启说着,把保温杯递给他们。

林福贵看着屏幕上的参数,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那笑容和很多年前一样,当年他和叶启重新打开食品厂的大门,看到第一炉糖糕出炉时,也是这样的笑容,带着希望,带着笃定。

叶云天接过保温杯,喝了一口热牛奶,暖意从喉咙流到胃里,驱散了熬夜的疲惫。他看向“云月号”——机身的蓝紫色光晕再次亮起,这次没有震动,没有警报,光晕稳定而柔和,像在呼吸。

“云月号”的引擎重新发出低沉的嗡鸣,这一次,声音里满是力量。

晨光透过窗户,洒在车间里,照亮了四个人的身影,也照亮了“云月号”机身上的“时空坐标”——那坐标指向1998年,此刻,他们离那个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