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土地清丈前期安排

赵秉文从袖中取出一张名帖,递给张维新:"这是北洋陆军第三镇一位参谋的名字,王主簿可持此名帖直接求见。"

张维新接过名帖,只见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写着"北洋陆军第三镇 参谋长 陈明德",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天津卫租界西侧军营"。他小心地将名帖与公文一起放入信封,又取来火漆,仔细封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事不宜迟。"赵秉文看了看窗外,"明日一早,最好就能有回音。"

张维新点头:"我让王主簿即刻出发,连夜赶往军营。若一切顺利,后日清晨,援兵就能到位。"

赵秉文走到窗前,望着县衙外渐暗的街市,灯火次第亮起。他转身对张维新道:"此事若成,清丈大业便有了保障。"

张维新也走到窗前,与赵秉文并肩而立。两人望着远处租界方向闪烁的灯火,沉默片刻后,张维新轻声道:"赵局长,无论结果如何,明日清丈局挂牌之事......"

"照常进行。"赵秉文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有这封公文在手,我们进可攻,退可守。"

张维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取来自己的名帖,与赵秉文的名帖一起放入信封中:"王主簿此去,就说我与赵局长静候佳音。"

赵秉文郑重地接过信封:"明日此时,我在此等候消息。"

"对了,明日别忘了和醇亲王通个气儿,让他后日与咱们共同商议从哪处皇庄开始测量。"

两人再次对视,默契地点了点头。

在这风云变幻的天津卫,一封联名公文,一队精锐士兵,便是他们为清丈大业筑起的第一道防线。而明日,将是考验他们智慧与胆识的关键一日。

最终两人各自商议安排妥当,确定后日准时在皇庄开始起土地清丈工作。

赵秉文与张维新在花厅中敲定合作事宜后,当即起身拱手告辞。他整了整黑色西装的前襟,步伐比来时快了几分,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清丈大业的节拍上。

"张县知事,赵某这便回衙内院筹备。"他回头向送至二门的张维新点头致意,"两日后,清丈局正式开展工作。"

张维新拱手相送:"赵局长但请放心,本县定当全力配合。"

赵秉文大步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县衙内院东南角的一处精致小院——这是清丈局在天津的临时办公之所。院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木牌,上书"清丈局"三个遒劲的大字。

跨进院门的瞬间,赵秉文脸上的笑容已然收敛。他径直走向正厅,推开雕花木门,室内光线略显昏暗,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卷宗。见局长到来,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都坐。"赵秉文摆摆手,径直走向主位坐下,"秘书,将筹备情况详情告知。"

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秘书连忙上前,手中捧着一叠文书:"局长,这是截至目前清丈局的筹备详情。"

赵秉文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后,抬眼问道:"土地调查、测丈、登记这三项核心事宜,进展如何?"

"回局长,"秘书翻开第一份卷宗,"调查组已划分出五个片区,涵盖皇室皇庄、乡绅私田及租界周边争议地块。调查人员正在收集各地原始地契、租约和历年赋税记录。"

"测丈呢?"赵秉文手指轻敲桌面。

"技术组已到位十二名专业会测人员,"秘书翻开第二页,"都是北洋测绘学堂毕业的,其中三人曾参与过京张铁路勘测。另有六名助理正在培训中。"

赵秉文微微颔首:"雇佣的清丈人员呢?"

"回局长,目前已招募四十五名熟练清丈工,"秘书继续汇报,"都是本地有经验的田亩丈量师傅,熟悉天津各处地块。另有二十名临时工待命,可根据需要随时增补。"

"数据登记和文书呢?"

"登记组已配备八名文书,"秘书答道,"都是擅长书法和数字的,正在学习新的登记表格。另有一名留洋归来的书记员负责审核,他曾在大沽海关任职,熟悉洋文账册。"

赵秉文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测丈工具准备得如何?"

"回局长,"秘书翻开最后一页,"已准备经纬仪三台、水准仪五台、测链二十盘、步弓五十把。局长您从怡和洋行订购的那批新式测距仪,本月初也已到货,共十台,正在调试。"

赵秉文站起身,沉默片刻。"工具够用吗?"他突然问道。

"回局长,"秘书紧跟上前,"若只清丈皇室皇庄和争议地块,现有工具基本够用。但若全面铺开,恐怕还需增补十台测链和二十把步弓。"

清丈土地测量绘图,核心工具是罗盘仪、平板仪、测绳/测链,并辅以一套完整的绘图工具(图板、尺、笔等)。

同时,传统的步弓和现代的水准仪、经纬仪也可能根据测量队伍的规模和专业水平而选择性使用。

赵秉文转身,目光如炬:"两日后,先集中力量清丈皇室产业和重点争议地块。"他竖起两根手指,"两天内,我要看到——"

他列举着清丈局各项安排:"第一,所有技术人员必须到位并完成培训;第二,清丈人员分组名单和责任片区划分清楚;第三,工具全部调试完毕,按组分配妥当;第四,登记表格和文书流程确定无误。"

秘书飞速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另外,"赵秉文补充道,"给每位清丈工配备一本手册,详细写明操作规范和纪律要求。"他目光锐利,"告诉他们,谁要是敢在测丈数据上做手脚,我赵秉文第一个不饶他!"

"是!"秘书大声应道。

赵秉文环视院内,见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整理卷宗、校准仪器,神色这才稍缓。他回到主位,拿起毛笔,在一份文件上签下"赵秉文"三个遒劲的大字。

"去准备吧。"他将文件递给秘书,"两日后,清丈局正式开展工作。我要让天津卫的每一寸土地,都清清楚楚地登记在册!"

秘书快步退出,只剩下赵秉文一人站在窗户前,望着院门上"清丈局"三个大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不仅要为民国奠定现代土地管理的基础,更要在皇室与民国政府之间,走出一条微妙的平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