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绍英只得暗暗期待醇亲王推荐的郑孝胥尽快入宫述职,为自己分担压力。更多的是期待这位汉臣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为皇上太后效力,为皇室破局。
午时末的紫禁城笼罩在炽热的太阳之下。内务府总管大臣马佳绍英端坐在书案前,案头堆叠着厚厚的奏折文书,每一份都盖着朱红色的火漆印,标注着"急"、"密"等字样。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其中一份奏折,想的确是前日移送呈交皇太后的奏折,眉头紧锁。按理说,这类涉及内务府官员惩处与皇室资产整顿的重要奏折,皇太后应当早已批复。可整整两日过去,竟未见任何回音,连往日里往来传话的小太监也不见踪影。
"难道......"马佳绍英指尖一顿,心中忽然升起一丝不安,"难道皇太后将奏折留中不发,是对本官擅自做主的警告?"
自从三天前朝会后,他迫于内务府官员的集体施压,特别是前任大臣索勒豁金·世续的私下提点,对涉事贪污官员的惩处力度确实有所松动——革职查办者从二十七人减至十三人,罚俸降职的官员也减少了近小半数。
马佳绍英原以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待风头过后,再徐徐图之。可如今皇太后两日不发话,莫非是对他的自作主张已然不满?
正当他思绪飘渺之际,值房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那脚步声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威严。
"吱呀——"门被轻轻推开。
马佳绍英猛然抬头,只见皇太后身边的首领大太监李总管缓步走入值房,身后还跟着个平日里负责向皇太后呈送奏折的小太监。那小太监双手捧着一个紫檀木托盘,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本奏折,正恭敬地站在一旁。
"今儿是吹什么风?"马佳绍英当即起身,脸上堆满笑容,向李总管拱手问候道,"李总管怎么有空来访内务府了?不在太后娘娘身边伺候。"
李总管微微一笑,那双精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深意:"哪里呀!咱家这是受太后娘娘的吩咐,特意来内务府向绍英大人叮嘱一二。"说着,他朝身后小太监抬了抬下巴。
小太监会意,双手将托盘上的奏折小心翼翼地呈上,轻轻放在马佳绍英的书案前。
李总管用拂尘指着这一摞奏折,缓缓开口道:"绍英大人对此怕是久等了吧!这些奏折皆是由皇上批复,且每一本奏折皇太后都已过目,皇太后对于其中的批注都没有意见。"
“绍英大人知道其中的意思了吧!”李总管直盯盯的看着马佳绍英的眼睛。
马佳绍英闻言,心中一震,当即了然——这既是皇上的意思,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本官知道了。"马佳绍英恭敬地欠身应道,声音里却藏着几分难以察觉的惊讶。
他的目光落在那一摞奏折上,心中却泛起层层涟漪。皇太后竟然让皇上进行处理批注?这可是大清开国以来都未曾有过的先例!
"皇太后这是要还政皇上吗?″
纵使小皇帝溥仪平日里表现愈发沉稳,可毕竟只是一个六岁的孩童,如何就能处理政务?更令他疑惑的是,最近在公共性场合朝会上,小皇帝的表现却又那么的懦弱胆怯平庸,与从前判若两人——往日里还偶有孩童天真之态,如今却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只是那种成熟中透着一丝说不出的古怪。
"本官定当谨遵太后与皇上旨意。"马佳绍英低头应道,心中却思绪万千。
李总管见马佳绍英思索间不停点头,便知晓这位内务府总管已经明白了其中深意——皇太后已经放权,今后宫廷政务尽量全权由皇帝处理。
"既如此,"李总管微微一笑,拱手道,"皇太后还需要咱家伺候,那咱家这就告辞了。"
说罢,他转身缓步离去。
马佳绍英站在原地,望着李总管离去的背影,又低头看着案头的奏折,心中如同翻江倒海。
皇太后这是要让权?让一个六岁的孩童处理朝政?
还是说......这背后另有深意?
小皇帝的表现,为何会突然判若两人?
而自己,又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局?
这一日,内务府值房内的马佳绍英心中,却已燃起了一团迷雾重重的火焰。
李总管的身影消失在值房门外,马佳绍英却仍端坐在书案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摞刚刚呈上的奏折。连廊下宫灯在风中摇曳,阳光将他映照在青砖地上,宛如一幅动荡的水墨画。
他闭了闭眼,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仿佛要将方才的种种疑虑与不安尽数吐出。良久,他才缓缓睁开双眼,伸手拿起最上面那份由皇帝批注的奏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皇帝的笔迹。
马佳绍英的眉头微微一挑。这字迹虽稍显稚嫩,却透着一股子刻苦练字的痕迹,每一笔每一划都工整有力,颜筋柳骨的架势已初见端倪,甚至还能看出几分欧体的险峻与赵体的灵动。
显然,这是在帝师陈宝琛的严格教导与陆润庠的悉心指点下,以颜、柳楷书入门,再采众家之长所练就的成果。
"不错,不错。"马佳绍英微微颔首,对小皇帝的书法倒是颇为认可,"能看出是下了苦功的。"
他放下对书法的品评,这才正色起奏折内容,开始认真查看起小皇帝对各项政务的批注回复。
一、西洋医生入宫事宜
皇帝御批:"既然民国政府已经应允,内务府与西洋医生双方既签订合同。可于三日后安排诸位西洋医生进宫......到时皇太后与醇亲王可在乾清宫接见考察,同时商议医疗器械药品采购事宜。″
"之后由醇亲王与内务府带领诸位西洋医生,参观考察在紫禁城神武门内设立的西洋诊所。这西洋诊所的改建,虽听取了西洋医生的建议,若有不足尽量更改。″
"此后诸位西洋医生可轮流进宫值班,为打消太医院太医们的疑虑,允许西洋医生先对紫禁城生病的宫女太监针对性挑选数名人员,进行问诊开药。″
"另外从太医院调拨两名吏目从旁辅助,只许观察记录问诊用药过程,怎么诊断得了什么病?又相对开了哪些药?吃过之后反应如何?不许插手西洋医生治疗事务。″
马佳绍英的眉头微微舒展。小皇帝对西洋医生的引入持开放态度,但也知道紫禁城内并未全盘接受,而是留有余地——安排让皇太后与醇亲王在乾清宫接见考察,同时商议医疗器械药品采购事宜。
更特意安排醇亲王与内务府带领西洋医生参观紫禁城设立的西洋诊所,并对改建提出意见。
最令马佳绍英赞赏的是,小皇帝对太医院太医们的情绪考虑得颇为周到——允许西洋医生先对生病的宫女太监针对性问诊,再调拨两名太医院吏目从旁辅助,只许观察记录,不许插手治疗事务。既展现了接纳新事物的开放心态,又安抚了旧臣的情绪。
"陛下考虑得倒是周全。"他轻声自语,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
二、紫禁城宫殿修缮进度
皇帝御批:"暂停紫禁城各处宫殿的维修,只用保持基本样式,屋顶不漏雨水即可......"
"有的宫殿已经损毁,之前打算维修但还未施工的宫殿,只用维修屋顶保持不渗水即可。其建筑样式绘画不用维修。″
"已及正在施工的宫殿,工匠做完正在进行的施工程序后便停止施工。将准备的修缮材料分分门别类登记入库。此后紫禁城只用保持四位太妃以及皇太后皇帝的各个宫殿住处的维护。″
马佳绍英的眉头忽然紧锁。皇帝竟下令暂停所有宫殿的修缮工程,仅保持基本居住条件,甚至要求将已准备的修缮材料登记入库,今后只维护四位太妃及皇太后、皇帝的居所。
"这是何意?"他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紫禁城乃皇家颜面,如此潦草......"
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皇太后与小皇帝的权宜之计——在国库空虚、民国政府虎视眈眈的当下,节省开支,避免铺张,才是明智之举。
奏折最后还夹着一份折子批条。
让内务府准备六十把大锁及铁链,要求将紫禁城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千多间。除去各位主子和宫女太监的住所以及常用宫殿外,一律关闭宫门上锁。
除定期安排宫女太监洒扫检查,一旬安排一次,此外宫殿不再开启。至于这些宫殿中的摆件物品,由太极殿首领太监安寿带领小太监登记收取入库。
马佳绍英看着这份单独的批条,皇上与皇太后究竟是何意?
怎么感觉皇帝此举,乃是皇室全面收缩,以备不时之需。更多的是在防范什么?
三、裁减宫廷人员
皇帝御批:"现查宫廷人员过多,在保持皇室规制的情况下......内务府下辖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官职人数暂时不做调整,之后由皇太后挑选推荐人选替换官职。″
"至于慎刑司、营造司、庆丰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一律现存官员各减半。御膳茶房御厨数量以及敬事房太监数量根据各宫主子所需进行裁减。织造处已不再监造苏杭织造局便完全裁撤掉。"
小皇帝的批注显示,他并未大刀阔斧地裁员,而是有选择性地精简——内务府下辖的广储司、会计司等核心机构官职人数暂时不做调整,但慎刑司、营造司等次要机构官员一律减半。御膳茶房、敬事房等处的太监数量也根据各宫主子所需进行裁减,甚至完全裁撤织造处。
"陛下这是要精兵简政。"马佳绍英点头,心中却也明白,这背后恐怕是皇太后与醇亲王对内务府开支的严格把控。
小主,
四、天津等地皇室田庄土地
"要求内务府先行清丈天津等地的皇室田庄土地......"
"配合民国政府土地清丈局,尽快丈量核实订立契书。之后再逐步配合民国政府清丈河北保定热河辽宁等地。″
皇帝要求配合民国政府的的土地清丈局,尽快在天津丈量核实订立契书,再逐步推广至河北、保定、热河、辽宁等地。
这显然是主动为皇室发展实业工厂铺路,以求换取一定的自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