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民魂如灯照九州

漕运使的官靴声从身后传来,腰间玉佩正是北静王送的双凤扣:"长公主对漕运这么上心,莫不是要抢了盐运使的差事?"他掀开箱盖,露出底下的《玉台策》残卷,"圣上有旨,双生女的八字,该刻在京杭运河的每座桥栏上。"

黛玉转身,金锁与桥栏上的火凤图腾共鸣,竟将"双生女"三字震成"天下民"。她忽然看见桥洞下漂着无数河灯,每个灯面都绣着探春信中的"民为贵",而划船的,正是当年在太虚幻境见过的倭国渔民。

"原来你们运的不是玄武岩,"她的声音混着桨声,"是民心。"漕运使的官服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绣着的火凤纹——与探春寄来的鲛绡一模一样。

第四折 海疆传来碑碣声

名古屋港的礁石上,探春摸着新立的"民为天"碑,碑身用离火殿碎岩砌成,缝隙里嵌着中原百姓寄来的火凤铁片。双生女婴在碑前爬行,胸口的朱砂痣映得海面泛红,竟将远处的倭国战船染成火凤的尾羽。

"小姐,中原的商船又到了,"侍书指着海面,"这次运来的不是绸缎,是金陵百姓绣的千盏火凤灯。"她忽然哽咽,"船上的老匠人说,朱雀街的孩子们,用碎岩粉在城墙上画满了火凤。"

婴儿突然啼哭,碑身浮现出端敬皇后的血诏残影:"双生血,民心引,焚尽天命照苍黎。"探春望向碑后,倭国的孩童们正在模仿中原的《击壤歌》,却改了词:"日出而作,火凤为灯,帝王何为?照我民魂。"

远处的战船突然降下狼首旗,升起两面火凤旗——一面绣着中原的火凰,一面绣着倭国的菊纹。船头站着的巫女,将手中的命盘投入海中:"端敬皇后的血脉教会我们,天命不在祭仪,在每盏照亮海面的灯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探春抱起女儿,看她们的朱砂痣与碑身共鸣,竟在海天之间映出"民魂"二字。她忽然明白,母亲当年的调包,是要让双生血成为连接山海的魂,让民心的灯,照亮每片被谎言笼罩的土地。

第五折 祭天台畔聚民灯

金陵城的祭天台在深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三百个举着火凤灯的百姓站在台下,灯影汇聚成的火凤,比乾隆的冕旒更亮。黛玉望着台上的玄武岩祭器,上面的"天命"二字,已被百姓用碎岩粉改成"民魂"。

"长公主,"卖炊饼的王老汉凑过来,灯面上绣着他孙子的名字,"我们百姓不懂什么双生祭,只知道火凤灯能照见赈银去了哪儿。"他指向祭器,"昨夜我们在玄武岩上刻字时,听见石头里有声音,像端敬皇后在哭。"

宝玉带着寒鸦卫闯入,通灵宝玉的光芒映得祭器上的命盘丝线纷纷崩断:"圣上想借'民祭'笼络人心,可百姓们带来的不是祭品,是碎岩和灯。"他展开从军机处抢出的密档,"看看吧,所谓天命网的十二处节点,全是克扣赈银的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