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笛子与童谣

凤鸣台的修缮工作开始那天,老王头第一个扛着工具来了。

他是落霞镇有名的木匠,祖上三代都靠修戏台吃饭。父亲临终前曾嘱咐过,千万别碰凤鸣台的木料,说那上面缠着东西。但这次不一样,周老先生亲自登门,说修缮资金是一位叫林晚秋的姑娘捐的,特意叮嘱要保留戏台的原貌,尤其是后台那面化妆镜。

“放心吧,我有数。”老王头拍着胸脯应下,心里却打鼓。他小时候偷溜进凤鸣台掏鸟窝,亲眼看见过穿红戏服的影子在台上飘,吓得三天没敢说话。

开工第三天,拆后台的朽木时,凿子突然“当”地一声撞到了硬物。老王头扒开木屑,发现是个被钉子钉在立柱里的竹筒。竹筒上裹着层红布,布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小凤凰,已经褪色成了浅粉色。

“这是啥?”徒弟小李凑过来,好奇地想伸手碰。

“别动!”老王头喝住他,自己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竹筒里装着支竹笛,笛身上刻着个“明”字,还缠着张泛黄的纸条。

纸条上是用铅笔写的字,歪歪扭扭的像小孩子的笔迹:“阿姐,等我唱完《哪吒闹海》,就带你走。”

老王头的手猛地一抖。他想起父亲说过的另一件事——凤鸣台不光有苏艳秋的影子,每逢月圆夜,还能听见小孩吹笛子,调子是《哪吒闹海》里的片段。

那天收工后,老王头拿着竹笛去找周老先生。周老先生戴上老花镜,翻了半天档案,突然指着一张泛黄的花名册惊呼:“找到了!”

花名册是民国三十一年的,上面记录着凤鸣台科班的学员名单。在最末尾,有个叫“阿明”的孩子,年龄一栏写着“八岁”,特长是“吹笛、唱娃娃生”。

“这孩子我有点印象,”周老先生摸着下巴回忆,“我父亲说过,当年科班有个神童,八岁就能唱全本《哪吒闹海》,笛子吹得尤其好。可惜民国三十三年春天,日军轰炸落霞镇,科班解散,那孩子就失踪了。”

他指着纸条上的“阿姐”:“阿明有个姐姐,叫春桃,当时在后台帮忙做戏服,姐弟俩相依为命。轰炸那天,春桃在后台等阿明回来,从此就再没见过这姐弟俩。”

老王头握紧了竹笛。笛身上的“明”字被摩挲得发亮,显然是经常被人攥在手里。他突然想起,修缮时在后台角落发现过个小小的哪吒头冠,上面的绒球已经掉光了,铁丝骨架歪歪扭扭的,像个受伤的鸟儿。

“这笛子……得还给他们。”老王头的声音有些发涩。

当晚是满月。老王头抱着竹笛和哪吒头冠,悄悄溜进了未完工的凤鸣台。月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把东西放在前台的雕花栏杆上,刚想转身,就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笛声。

调子正是《哪吒闹海》里的“莲花化身”,稚嫩的笛音里带着股挥之不去的委屈。

老王头屏住呼吸,看见栏杆旁多了个小小的影子,穿着褪色的戏服,扎着两个总角,手里拿着支无形的笛子,正对着月亮吹奏。影子的脚边,还蹲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一动不动地听着,像尊石像。

“阿明,春桃……”老王头轻声唤道。

笛声停了。两个影子慢慢转过身,面孔模糊不清,却能感觉到一道温柔的目光落在竹笛和头冠上。

“世道太平了,”老王头哽咽着说,“回家吧。”

小影子拿起竹笛,放在嘴边吹了个清亮的调子,像是在道谢。姑娘的影子轻轻抚摸着头冠上的铁丝,然后拉起小影子的手,慢慢走向后台的方向。走到化妆镜前时,两个影子渐渐淡去,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镜子里。

第二天一早,老王头发现竹笛和头冠都不见了。周老先生说,档案里找到了春桃的记录,她当年在轰炸中护住了几个科班的孩子,自己却被塌下来的横梁砸中,就埋在后台的地基下。而阿明,有人在镇外的河边看到过他的小鞋,怕是没能躲过那场灾难。

“那纸条上的‘带你走’,终究是没能实现。”周老先生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