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系列之董路:懂球,敢说,敢干!

“建议中国足协特批‘懂球帝教练资格证’,专门发给董老师这样的民间高人。”

我看着足球小将那些比赛集锦,孩子们拼劲十足,战术执行明确——就是董老师那套“简单粗暴有效”的哲学。赢是赢了,可我心里总有点嘀咕:这路子,是不是有点像“考研速成班”?短期内分数(成绩)上去了,长远看知识体系(球员技术基础)真的扎实吗?不过转念一想,在中国足球这片盐碱地上,能先长出点东西就不错了,还挑啥品种呢?董老师,您先种着,万一结出个变异大西瓜呢?

第三章:理念の战争:董派“速成班”VS 周派“长期主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董路的地方就有争论。这不,他和周海滨、王晓龙这些科班出身的职业球员代表,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理念对对碰”。

董派主张:“现阶段踢不了复杂足球!”“防守反击!开大脚!实用至上!”

周派坚持:“从青少年就要打好技术基础!”“传控!理念!放眼未来!”

这画面,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爸妈吵架:

爸:“别整那些没用的,考试能考高分就行!”(董派)

妈:“光会考试有什么用?要全面发展!”(周派)

我们这些吃瓜球迷则在中间和稀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别吵了!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两个都搞不好!”

“董派适合保级队,周派适合豪门梦,咱们国足…属于哪派?”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俩说得都对,但中国足球两个都做不到?”

“实践派与理论派の终极对决!买定离手!”

“周海滨:我们要培养艺术家。董路:我们先培养能活下去的工匠。”

最绝的是,当周海滨带的U17在韩国拉练连败时,董路那句“从未见过输五场还振振有词”的补刀,精准得让人心疼。而周海滨回应中关于“注重球员决策能力”、“反对为战绩摆大巴”的观点,又显得那么理想主义。

我挠着头,看着这场隔空辩论。说实话,两边听起来都挺有道理。董路的“现实”和周海滨的“理想”,就像中国足球的一体两面,撕扯着,也共存着。最后U15国家队主帅选了周海滨,不知道这算不算“理想派”的一次阶段性胜利?但想想国足的现实,又觉得“现实派”的董路,或许才是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算了,不想了,再想CPU要烧了。

第四章:足球小将,是“希望之光”还是“个人秀”?

董路的“足球小将”项目,一直是个争议漩涡。夸的人说这是民间青训的奇迹,骂的人说这是董路的个人秀和流量工具。

按照董老师自己的说法和表现来看,足球小将更像一支“比赛型”队伍。选好苗子,练几招实用的,然后拉出去打比赛,赢!成绩斐然,关注度拉满。

但质疑声也从未停止:

“这到底是培养球员,还是培养‘比赛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