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甲班门槛:遥不可及的目标分析

利用学校的晚自习时间!

时间资源:满打满算60天。

扣除在校上课、必要睡眠、通勤时间,真正可用于追赶和超越的有效学习时间,寥寥无几。

竞争对手:甲班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还享有早晚自习、优质师资、激烈竞争的氛围。

他们也在进步,而且速度不慢。

笔尖在纸上划过,每写下一行,心就沉一分。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一个手持木棍的民兵,被告知要在两个月内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希望渺茫得令人绝望。

分析完劣势,他开始盘点手中极其有限的“牌”:

内部资源(唯一的优势):

现代思维与认知:来自未来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如费曼学习方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信息处理能力。这是他对抗时间壁垒的唯一可能杠杆。

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对三叔的担忧、对国难的切肤之痛、以及穿越者不甘沉沦的意志。

(潜在的)系统辅助:那个尚未完全激活的系统,或许是一线变数。

外部资源(极度匮乏):

丙班师资:需主动、谦卑地去争取每一分指导。

可能的朋友:班长谢安平(稳重)、学科代表苏清墨(优秀),但关系尚浅,求助需技巧。

家庭支持:几乎为零,父亲不阻挠已是万幸。

关键障碍:晚自习场地!必须解决!

绝望之中,他想起“飞轮效应”。

再沉重的轮子,只要开始推,并持续用力,终会越来越快。

他采用工程上的倒推法:

最终目标(甲班中游)→期末各科所需分数→每月需进步幅度→每周学习重点→每日具体任务。

他将60天划分为三个20天左右的阶段:

阶段一(奠基期):恶补最基础的知识漏洞,重塑学习习惯,体能入门。

阶段二(攻坚期):重点突破数理核心难点,提升文史深度。

阶段三(冲刺期):综合模拟,查漏补缺,适应甲班考题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