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听这话,立马打开了话匣子,声音也提了几分:“可不是嘛!收稻的忙时候,也是乡下最热闹的时候!就说咱村那个张大户,年轻时候家底薄,四十好几才娶上媳妇,一直没个孩子,急得头发都白了大半。那年收稻子那天,地里刚割完头一茬稻,家里就传来信,说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
她顿了顿,见贾母听得入神,又接着说:“那老张当时就扔了镰刀,光着脚往家跑,一路上喊着‘丰收了!得子了!’,笑得嘴都合不拢,连鞋跑丢了都没察觉!”
“后来啊,他把那孩子当成宝贝疙瘩,虽说是富户,却没让孩子娇生惯养,跟着先生读书,还时常带他去地里看看,让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如今那孩子才十岁,就识文断字,去年考了个秀才,村里人都说他是文曲星下凡!每次见着老张,那孩子都恭恭敬敬地给爹捶背端茶,懂事得很。”
“老张常说,这孩子是稻子丰收时来的,带着五谷的福气,往后定有大出息!现在一家子过得热热闹闹,比地里的稻子还红火呢!”
贾母听到“中年得子”“考取秀才”“孩子懂事”,眼神亮了几分,不由得转头看了眼身边的宝玉,嘴角的笑意深了些。
贾母道:“倒是个有福气的人家!中年得子本就不易,还能教出这么懂事的孩子,真是难得。”
说着,又对刘姥姥道,“老亲家这话我爱听,都是实在的福气,比那些虚头巴脑的强多了。”
刘姥姥见贾母高兴,连忙笑道:“可不是嘛!咱乡下人就信这个,庄稼丰收、子孙出息,就是最大的福分!就像这稻子,好好伺候着,就能结出好穗;孩子好好教着,将来定能有出息。”
王熙凤在一旁听得明白,连忙凑趣:“姥姥说得在理!这就是‘种善因得善果’,老张用心待庄稼、用心教孩子,自然能得这般好光景。”
“老太太您看,这稻香村的稻子长得这么好,也是沾了这份实在福气呢!”
贾母笑着点头,脚步也轻快了些。
刘姥姥:终于圆过来了……吓死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