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发言席。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看到了鼓励,也看到了审视。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红星轧钢厂食堂厨师,何雨柱。”我的声音依旧洪亮沉稳。
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围绕着准备好的核心理念,结合轧钢厂食堂的实际,侃侃而谈。我讲到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和日常观察,精准把握工人兄弟的口味偏好和体力消耗特点;讲到如何将“粗粮细作、素菜荤做、一料多用”这些土办法,系统化、标准化,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流程;讲到如何在严格预算下,通过精细核算和杜绝浪费,挤出空间进行伙食改良;最后,我落脚到后勤工作的最终目的——“让工人们吃好吃饱,带着满足感和干劲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中,这就是我们后勤岗位对‘增产节约’最大的贡献!”
我讲得条理清晰,数据扎实,案例生动,语气诚恳而充满自信。台下起初还有些窃窃私语,后来渐渐安静下来,不少人开始认真记录。当我讲到通过改良伙食,食堂泔水桶剩饭减少三成时,那位副局长还特意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颔首。
发言结束,掌声比之前几位都要热烈和持久。我鞠躬致谢,平静地回到座位。能感觉到,不少同行的目光追随着我,带着欣赏和探究。
自由交流环节,果然有好几位其他厂的食堂负责人围了过来,询问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贴饼子的火候如何掌握,烫面角的馅料配方比例等等。我都一一耐心解答,毫无保留。我知道,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学习,也能拓展人脉。
“何雨柱同志,你讲得很好啊!”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我转头一看,是刚才发言的一位老标兵,来自机床厂的食堂班长,姓周,看起来五十多岁,面容憨厚,但眼神很亮。
“周师傅,您过奖了,我就是把平时做的总结了一下。”我连忙客气道。
“总结得好!”周师傅拍了拍我胳膊,很实在,“不玩虚的,全是干货!你们轧钢厂工人有口福啊!我们厂也在搞伙食改良,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回头得多向你取取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互相学习,周师傅您经验丰富,我还得向您请教呢。”我态度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