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乙“画中藏谱,谱中有路”的假设,如同一道强光,刺破了案件的重重迷雾,也为县衙的众人指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调查方向。然而,假设终究是假设,需要坚实的证据将其变为通往真相的阶梯。
接下来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吴文闭门不出,凭借着对古籍和音律的深厚功底,日夜不停地翻译那本焦黑的残谱。工尺谱的解读本就繁琐,加之年代久远,字符模糊,更是难上加难。郑龙则动用了所有关系,在平安县的文人雅士、乃至寺庙道观的清修客中,秘密寻访可靠且精于琴艺之人,以备验证之需。
而林小乙,则将自己关在了那间堆满证物的厢房里。他的面前,是那片承载着题跋和残印的画绢,以及吴文初步整理出的几段最为清晰的琴谱旋律。赵雄特批了更多的灯油,让他可以彻夜钻研。
高逸的灵魂在此刻高度专注。他知道,一幅用于隐藏信息的地图,尤其是与音乐关联的地图,其载体——《秋山问道图》本身,必然存在着比题跋年代更隐秘的标记。那些看似随意的皴法、苔点、水纹,甚至云气的勾勒,都可能暗藏玄机。
他尝试着将琴谱的节奏与画绢上残存的山水走势对应。旋律高昂处,对应山峰?低沉处,对应山谷?节奏急促处,对应险滩?然而,仅凭这一小块残片,信息量实在太少,尝试了几种组合,都感觉似是而非,难以形成一条连贯的“路径”。
“不对……一定还有别的线索。”林小乙喃喃自语,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半枚残印上——“墨”字与“轩”字的一角。这枚印,是已知的、与画作直接相关的、除了题跋文字外的另一个信息源。
“印……”他心中一动。高逸前世接触过不少利用微雕、暗记技术隐藏信息的案例。一枚印章,除了印文内容,其本身的位置、数量,甚至印泥的成分,都可能传递信息。
“吴大哥!”他拿起画绢,找到正在对着灯光比对琴谱音律的吴文,“这片绢帛,除了这半枚印,能否……能否用别的法子,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印记?比如……用拓印?或者,用药水试试?”
吴文从乐谱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我正有此意。这片绢帛质地紧密,色泽沉暗,确实有可能掩盖了其他印记。”
说干就干。吴文取来上好的油烟墨和质地绵薄坚韧的宣纸,用小型喷壶将画绢均匀喷至微潮,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上去,用专业的拓包,蘸取少量墨汁,由中心向四周,力度均匀地轻轻捶拓。
林小乙屏息凝神在一旁观看。
起初,拓印显现的,依旧是那片模糊的山水和那半枚已知的残印。但随着吴文一遍遍细致地加深拓印,在画绢的边缘、以及一些原本看似空白或只有淡淡墨染的地方,数枚极其浅淡、甚至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朱红色印记,如同幽灵般,缓缓浮现了出来!
“果然有!”吴文低呼一声,手下更加谨慎。
林小乙的心脏狂跳起来。这些隐藏的钤印,大小不一,印文也各不相同,但风格都透着一股刻意模仿宋元却又略显板滞的气息,与那半枚“墨轩”残印如出一辙!
最终,拓纸上清晰地呈现出了四枚完整的隐藏印章,加上原本那半枚,共计四枚半。印文分别是:
1. “墨海拾遗”(位于画绢左上角)
2. “金石同寿”(位于画绢右下角)
3. “五音鉴心”(位于画绢正中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