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那台庞大的纳米织机低鸣不止,像是一头沉睡的巨兽正在蓄力。
经过数周的调试与无数次小规模实验,它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正式运作——为太空电梯生产真正的缆索材料。
操作指令下达,超导微线圈逐一通电。
零电阻的同位素纤维释放出稳定而强劲的电流,磁场层层叠加,在织机腔体内构筑出一张无形的“电磁织网”。
几乎不可控的纳米碳原子被精准捕获,悬浮在特定的空间坐标上。
紧接着,等离子体刀锋闪烁出幽蓝的光芒,将不必要的杂质剔除,留下纯净的碳键骨架。
屏幕上,原子级的结构缓缓显现:六角环环首尾相接,蜂窝状的碳纳米管逐层生长。
它们紧密排列,如同无数条发丝般纤细,却比钢铁强韧百倍。
工程师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数据曲线,呼吸几乎屏住。
量子干涉仪不断回传实时监测结果,确保每一根碳链的位置与角度精确到原子级。任何一丝误差都会让整段材料报废。
“结构稳定。”检测员的声音终于打破沉默。
在腔体中,数以亿计的碳原子继续被排列、编织,最终汇聚成直径不足一毫米,却足以承受数百吨拉力的缆索雏形。那是一条闪着乌黑光泽的细线,静静地悬浮在磁场陷阱之中。
它看似脆弱,却是天梯的命脉。
未来的电梯缆索,将由无数这样的蜂窝状纳米管束缚、编织而成,延伸自地表,直达三万六千公里之外的轨道。
“继续加长。”总工程师低声下令。
织机再次嗡鸣,蜂窝结构稳步延伸,像是一条被从虚空中抽出的黑色丝带。
监控屏幕上,那纤维的长度不断刷新纪录。每一毫米的延伸,都是对物理极限的挑战,也是人类意志的具现。
外头的海风拍打厂房的钢壁,远方海岸线逐渐被夕阳染成赤金色。
厂房中,那根纤细的碳纳米管闪烁着模糊的光泽,人类的天梯,就从这里,从这台织机吐出的第一缕黑色丝线开始,缓缓向苍穹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