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被动沾光的集体荣誉,这二百块钱烫手!

“十大杰出青年干部”的评选流程,比江澈想象中还要繁琐。

他先是被王建国押着,填了一份长达五页的个人事迹申报表。

江澈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摸鱼原则,把自己的事迹写得乏善可陈,枯燥无味。通篇都是“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了某某文件精神”之类的套话废话,个人闪光点?不存在的。他恨不得在“特长”一栏里填上“喝茶、看报、准点下班”。

他心想,这么一份平庸到堪称垃圾的材料交上去,县委组织部的人一看,肯定会觉得青龙镇是在滥竽充数,直接把他刷掉。

然而,他再次低估了“迪化”的力量。

这份材料送到县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手里,副部长一看,当场就拍了桌子。

“看看!你们都来看看!”他在部门会议上,把江澈的材料高高举起,“这才是我们年轻干部应该有的态度!不浮夸,不张扬,字里行间,句句不离组织,句句不离集体!再看看其他人送上来的材料,一个个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说自己是救世主下凡!跟江澈同志一比,高下立判!”

于是,江澈这份旨在“自污”的材料,反而成了“返璞归真、谦虚务实”的典范,高分通过了初审。

江澈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喝茶,一口茶水直接喷了出来。

这都行?

接下来的面试环节,更是让他见识到了什么叫“命运的剧本”。

面试在县委大楼进行,十几个候选人正襟危坐,一个个西装革履,表情严肃,手里拿着厚厚的稿子,嘴里念念有词,紧张得像是要上刑场。

只有江澈,穿着一身休闲装,两手空空,靠在椅子上,眼神放空,思考着中午是去吃拉面还是黄焖鸡。

他的这副姿态,在其他候选人看来,是“背景深厚、有恃无恐”的嚣张。

而在评委席上几位县领导眼中,却成了“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的大将风范。

轮到江澈面试。

县长马国梁亲自提问,他想考验一下这个被李书记看好的年轻人:“江澈同志,你认为,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青年干部,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这是一个标准的面试题,标准答案无非是“奉献”、“担当”、“创新”之类。

江澈站起身,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的摸鱼大业。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用一套官场话术包装了一下,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