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东海之滨,巨舰“镇海号”下水

时光荏苒,自神机坊成立,转眼已近一年。这一年里,东京汴梁的西苑几乎成了帝国最繁忙、也最神秘的区域。日夜不休的锤打声、锯木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奇异轰鸣和人们见怪不怪的“又炸膛了”的呼喊,成了汴梁城的新背景音。皇榜招募来的奇人异士与帝国原有的能工巧匠在鲁妙子的统筹下,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一项项或大或小的技术革新,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海洋之心”的宏图之中。

而这一切努力的第一个具象化、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成果,此刻正静静地卧在东海之滨,一座新被命名为“镇海”的军港船坞之内。

这一日,天公作美,海风习习,万里无云。镇海军港旌旗招展,戒备森严。港口最大的干船坞旁,一座临时搭建的观礼台高耸,披红挂彩。台下,文武百官按品秩肃立,受邀观礼的各国使节(主要是已被收服或臣服的原辽、夏、金、高丽、交趾等国的代表)则被安排在特定区域,人人脸上都带着好奇、敬畏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皇帝晁盖,亲临现场。他并未端坐于观礼台最中央的龙椅上,而是站在了最前沿,凭栏远眺。身旁,左边是身着崭新一品仙鹤补子官袍、意气风发的鲁妙子,右边则是一身戎装、面容肃然的靖海将军戚继光。狄仁杰、王阳明、岳飞等重臣亦在侧后陪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船坞中那庞然大物之上。

那是一艘船。一艘超越了当下时代所有人想象的巨舰。

舰身长度超过五十丈(约150米),巍峨如山岳。船体线条并非传统的圆钝,而是呈现出一种流畅的弧线,尤其是船首,尖锐如刀,仿佛要劈开一切风浪。船体采用深褐色,那是经过特殊桐油和药物反复浸泡、阴干的百年铁杉木的本色,木质紧密,坚逾铁石。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桅杆和风帆。三根高耸入云的主桅,采用三根巨木拼接而成,用铁箍和神秘胶剂牢牢固定,高度令人仰视。桅杆上悬挂的并非中原常见的硬帆,而是大片大片的白色软帆,此刻收拢着,但仍能想象其全部展开时,将是何等遮天蔽日的景象。这正是融合了晁盖提供的飞剪船理念与鲁妙子结合实际海况改进的混合帆装,兼顾了速度与适应性。

舰船两侧,密密麻麻开设着两排炮窗,黑黝黝的洞口预示着其内部隐藏的恐怖火力。根据设计,这将装备超过六十门由神机坊最新冶炼技术铸造的青铜重炮,以及数量更多的轻型速射炮。

船首,一块巨大的红布覆盖着舰名。船尾楼高耸,雕梁画栋,却又透着威严的杀气。

“陛下,”鲁妙子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激动,也是自豪,“此舰龙骨、肋材皆用百年铁杉,以铁钉、铜销及特制鱼胶咬合。船壳采用双层木板,中间夹以桐油、麻丝、石灰混合物,水密性极佳。帆索采用新法编织的棕缆,强度远超以往。尤其是这航海罗盘,”他指着身边一个罩着玻璃的精致仪器,“已安装于舵舱,配合改进的牵星板与海图,足以应对远洋航行!”

戚继光接着汇报,语气铿锵:“末将已遴选三千名精通水性的健儿,并抽调五百名原戚家军精锐,编为‘镇海水师陆战营’,专司此舰及后续舰只操作、护航、登陆作战。将士们已在此操练数月,熟悉新舰性能,只待陛下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