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周桂兰让两个女兵绕到炮楼后面,假装被蛇咬了哭嚎,吸引伪军的注意,自己则带着人从正面摸进去,用削尖的竹片抵住了伪军队长的脖子。
“别出声!”周桂兰的声音压得很低,“想活命就听我们的,不然这竹片可不认人。”
伪军队长吓得直哆嗦,乖乖让人把粮食搬到村里的地窖。周桂兰让人在炮楼顶上挂了盏红灯笼——这是告诉其他村,杏花村得手了。
四、河湾村的冰上计
水生的“摆渡队”在护城河上凿了十几个冰洞,洞口用薄冰盖着,上面撒些积雪,看着跟别处没两样。他们还把十几条渔船翻过来,船底朝上,远远望去像堆在冰上的柴火,实则船里藏着鱼叉和短刀。
鬼子的运粮队乘着三辆马车从城里出来,想往据点送粮。车夫都是抓来的百姓,走到冰面中央时,突然有人喊:“救命啊!冰裂了!”
鬼子小队长刚探出头,就被车夫用赶车的鞭子抽中了脸。与此同时,水生带着人从“柴火堆”后闪出,鱼叉掷出去,精准地扎穿了马的腿。马车翻了,粮食撒了一地,鬼子刚想开枪,脚下的冰面“咔嚓”裂开,两个鬼子掉进冰洞,惨叫着沉了下去。
小主,
剩下的鬼子想往回跑,却被百姓们围了起来——河湾村的男女老少都拿着扁担、锄头,连七十岁的老奶奶都举着拐棍喊:“打鬼子!”
水生跳上翻倒的马车,捡起鬼子掉落的步枪,对着天空“砰砰”两枪:“把粮食搬回村!给受伤的乡亲熬粥喝!”
冰面上,百姓们扛着粮食往村里走,脚印踩在雪地上,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水生望着县城方向的火光,突然觉得这冰面下的河水,好像比往年更暖了些。
五、各村镇的呼应
信号在十二个村镇间传递,像电流穿过导线。
- 王家洼的民兵截了鬼子的电话线,把电线拆下来做了弓弦,射出去的箭能穿透伪军的棉袄。
- 李家庄的妇女们把纺车改成了警报器,只要鬼子来了,摇得越快,声音越响,全村人都能听见。
- 石桥镇的铁匠铺连夜打了五十把镰刀,不是用来割麦的,是给青壮年当武器的,刀背磨得厚实,能砸开鬼子的钢盔。
最妙的是赵家庄的“风筝队”。孩子们白天放风筝,风筝线是用浸过桐油的麻绳做的,晚上就把点燃的油纸包绑在风筝上,往鬼子的炮楼飘。有个风筝正好落在炮楼的草料堆上,火借着风势烧起来,把炮楼里的弹药都引炸了,轰隆声响了半个时辰。
李明远在祠堂里收到各村的消息时,天已经蒙蒙亮。他把消息记在墙上的黑板上:
- 柳树屯:缴枪十二支,俘伪军七人,无伤。
- 黑风口:歼敌五人,获粮食三车,伤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