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烽烟再起

第二章 烽烟再起

(一)

春分刚过,地里的春麦已经冒出寸许高的绿苗,像给土地铺了层薄绒毯。英子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把压在苗上的土块拨开。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背上,她哼着张大爷教的小调,指尖拂过嫩叶,能感觉到叶片上细密的绒毛。

“英子!快回来!”王婶的喊声从村口传来,带着从未有过的慌张。

英子心里一紧,直起身往村口跑。刚跑到晒谷场,就看见老郑背着个浑身是血的汉子往村里冲,那汉子穿着二龙山游击队的灰布军装,胸前的伤口还在往外渗血,嘴里断断续续地喊着:“鬼子……鬼子来了……”

李明远正从镇上赶回来,手里还提着给张大爷买的老花镜,见状立刻把眼镜往兜里一塞,迎上去扶住老郑:“怎么回事?”

“鬼子纠了一个大队,带着炮车,往二龙山去了!”受伤的游击队员喘着气,抓住李明远的胳膊,“赵队长让我来报信,他们要搜山,说不定会往村里来……”

英子的脸瞬间白了。她想起去年冬天,鬼子闯进煤窑时的火光,想起那些被炮弹炸碎的麦种袋。她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里面是刚选好的麦种,颗颗饱满,是她和李明远打算明天种在东坳的。

“张大爷呢?”李明远的声音异常冷静,他已经把锄头从田埂上拔了出来,紧紧攥在手里。

“在牛棚,我去叫他!”王婶抹了把眼泪,转身就往村东头跑。

李明远把受伤的游击队员交给英子:“快带他去张大爷家,用最好的金疮药,别让他断气。”他转向老郑,“把村里的青壮都叫到晒谷场,快!”

老郑应了声,扯开嗓子往各家各户喊:“鬼子来了!都到晒谷场集合!”

不到一刻钟,晒谷场就聚了二十多个汉子,有扛着锄头的,有拎着柴刀的,还有几个年轻人举着从二龙山借来的土枪,枪身锈迹斑斑,却擦得发亮。张大爷拄着拐杖,被王婶扶着站在最前面,脸色虽白,眼神却很亮:“明远,你说吧,咋办?”

李明远站到石碾子上,目光扫过众人:“鬼子要搜山,咱们村离二龙山近,保不齐会被盯上。现在有两条路:一是带着粮食躲进地道,二是跟他们拼了。”

“拼了!”老郑第一个喊,他手里的劈柴刀在阳光下闪着光,“不能再让他们毁了咱们的麦子!”

“对!拼了!”几个年轻人跟着喊,他们的父兄去年死在煤窑保卫战里,眼里还燃着复仇的火。

李明远抬手让大家安静:“拼,不是硬拼。二龙山的赵队长教过咱们,鬼子有枪有炮,咱们得用巧劲。”他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村子的地形图,“村口的老槐树后面能埋地雷,东坳的窄沟可以设陷阱,家家户户的地窖都通着地道,咱们分成三组,一组守村口,一组在村里埋炸药,一组负责把老弱病残送进地道。”

“我守村口!”老郑拍着胸脯。

“我带人埋炸药!”英子忽然开口,她的声音有点抖,却异常坚定,“我熟悉村里的路,知道哪里埋最合适。”

李明远看了她一眼,见她眼里没有丝毫退缩,便点了点头:“带上土炸药,别埋太深,能炸伤就行,留着劲等他们进了村再用狠的。”他转向张大爷,“您带着妇女孩子进地道,地道口的机关您最熟。”

张大爷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铜哨:“这是当年挖地道时用的,吹三声长哨,就是鬼子退了。”

(二)

英子带着两个年轻小伙往村里走,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张大爷配的土炸药——用硝石、硫磺和麦糠混的,威力不大,却能炸起半人高的土花。她的脚步很快,踩在刚化冻的泥地上,溅起的泥点沾满了裤脚。

“英子姐,埋哪儿?”跟着她的狗剩有点怕,手里的铁锹都在抖。

“就埋在老槐树那棵歪脖子下面,”英子指着村口的老槐树,树干上有个大洞,正好能藏炸药,“鬼子进村肯定会在树下歇脚,咱们把引线接长点,拉到对面的草垛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