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巧思”之名

这非议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其一便是以郑珏为代表的保守士人阶层。那日离开军营后,郑珏并未返回城中居所,而是直接去了几位致仕官员和本地乡绅处。很快,一些不利于王审知的言论便开始在士林圈子和部分豪强之间悄然流传。

“王氏三郎,所学驳杂不精,专好奇技淫巧,恐非正道。”

“以匠人之术治军,尊卑不分,体统何在?”

“听闻其防疫之法,竟强制士卒以沸水为饮,此非《周礼》所载,劳民伤财,不知其居心何在?”

这些言论暂时还未传到军营底层,但却像无声的暗流,在王审知尚未能完全触及的泉州上层社会缓缓渗透,等待着发酵的时机。

另一方面的非议,则来自军中的部分中高层军官。他们并非像郑珏那样出于意识形态的反对,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微妙的心理:嫉妒、不适应以及对新权力结构本能的警惕。

校场一角,几位队正、百夫长围坐休息,话题不知不觉就扯到了王审知身上。

“嘿,如今这军中,风头最劲的可是王三郎了。走到哪儿都有人捧着,说是什么‘巧思’先生。”一个面色黝黑的队正酸溜溜地说道,拿起水囊灌了一口——里面装的是已经放凉的白开水,他下意识地咂咂嘴,似乎还在怀念以前直接掬起溪水痛饮的畅快,但终究没敢再那么做。

旁边一个年纪稍长的百夫长哼了一声:“巧思?不过是些取巧的把戏罢了。当兵打仗,靠的是真刀真枪,是敢拼敢杀的悍勇!整天琢磨着怎么洗手、怎么烧水、怎么挖坑,像个娘们似的婆婆妈妈,能打胜仗?”

“张头说的是。”另一人附和道,“而且你们没发现吗?自从他得了势,咱们这些老行伍说话都不如以前管用了。那些小兵崽子,现在动不动就把‘王参军说……’挂在嘴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不是大帅(王潮)抬举他?”黑脸队正压低声音,“毕竟是亲兄弟嘛……咱们累死累活挣来的军功,倒不如人家动动嘴皮子、画几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