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并的队伍驻扎的山谷,被林烽命名为“磐石谷”,寓意希望这支历经磨难的力量能如磐石般稳固。然而,最初的“磐石”内部,却充满了棱角与裂痕,融合的过程远比攻克一个日军据点更加艰难。
整合的第一步,是铁的纪律。赵铁锤带来的十几名溃兵,虽然大多是老兵底子,但长期的散兵游勇生涯,早已将部队的纪律消磨殆尽。偷藏粮食、欺负弱小、夜间偷偷喝酒、站岗时打瞌睡……各种违纪事件层出不穷。
林烽深知,纪律是战斗力的基石。他与老赵、赵铁锤商议后,颁布了最严厉的禁令:一切缴获归公,违者重罚;严禁骚扰百姓,违者驱逐;一切行动听指挥,违者军法从事!
起初,抵触情绪强烈。几个原溃兵中的兵痞,习惯了自由散漫,对严格的管制极为不满,甚至在背后抱怨:“娘的,比在正规军还严!早知道不来了!”一次,一个叫王老蔫的溃兵偷藏了半块压缩饼干,被负责分发物资的铁柱发现。
林烽没有丝毫姑息。他在全体队员面前,严厉训斥了王老蔫,并当场宣布处罚:扣除三天口粮,负责清理全队厕所一周! 惩罚不算极重,但公开且羞辱性十足。王老蔫面红耳赤,其他有类似心思的溃兵也噤若寒蝉。赵铁锤主动站出来,支持林烽的决定,并痛心疾首地训斥了原部下一顿,强调“既然入了伙,就得守规矩!”。
思想教育同步进行。没有教材,没有课堂,林烽、老赵,甚至识文断字的陈先生,就利用晚饭后的篝火时间,用最朴素的道理进行宣传。
老赵会讲他亲眼所见的日军暴行,讲南京、讲潘家峪,讲得老泪纵横,激起新老队员的同仇敌忾。林烽则反复强调:“咱们当兵吃粮,不是为了欺负老百姓,是为了保护像王老汉、像陈家那样的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咱们的枪口,只能对准鬼子汉奸!”赵铁锤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东北沦陷的耻辱和流亡关内的艰辛,激发大家的民族意识。
更重要的是生活上的关怀。粮食、衣物、药品,林烽坚持公平分配,绝不偏袒老队员。赵铁锤带来的伤员,得到了和老队员一样的救治。当热腾腾的饭菜、暖和的棉衣穿到身上,当受伤的弟兄得到悉心照料,那些原本麻木的心,开始一点点被融化。实际行动,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就在内部整合举步维艰之际,外部的压力陡然增大。日军针对西山地区的“扫荡”不再是传闻,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侦察的队员多次回报,发现日军大规模巡逻队的踪迹,有时甚至能看到穿着特殊山地作战服的日军小分队在远处山梁上出现。“闪电”也变得异常焦躁,频繁预警。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一次遭遇战,一支日军侦察分队试图靠近磐石谷。警报传来,新老队员混杂的战斗小组仓促迎战。战斗中,出现了混乱:新队员惊慌失措,胡乱开枪;老队员则抱怨新兵蛋子挡了射界。
关键时刻,林烽沉着指挥:“老赵,压制左侧!二号,右翼火力覆盖!铁柱,带你的人跟我来!赵连长,带你的人守住谷口!”清晰的指令稳住了阵脚。战斗中,一名原溃兵出身的队员腿部中弹,是老队员大牛冒着弹雨将他背了回来。而赵铁锤精准的枪法,也数次化解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