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老麦克风发芽那天

整个法庭死一般的寂静,连法官都红了眼眶。

录音播放完毕,无人发言。

最终,法官主动开口提议:“不如……让他们先彼此听听?”

调解书签署的当晚,那个争吵了三年的社区,自发成立了一个“广场公共空间交替使用公约”,公约的第一条,只有一句话:“轮到谁说话,就得让别人听得见。”

就在公约成立的第二天,许文澜收到了一个匿名快递。

没有寄件人信息,只有一个模糊的邮戳。

她用专业设备扫描后才打开,里面是一台用老式转盘电话机改装的录音器,红色的听筒上,缠着一圈已经褪色的红绳。

她心中一动,将其接入系统检测。

奇迹发生了,这台“土制”设备的核心,竟然是一枚S系列同批次的残次品存储芯片,它甚至被系统自动识别,并归档了一个全新的编号:T00002。

内容为空白,但它正持续不断地向中央数据库发射着一种微弱、却极有规律的信号——那是一段被模拟出来的心跳频率。

许文澜动用最高权限追查制造者,最终的线索,指向了当年那位电视台场务小妹如今所在的养老院里,一位技术义工。

她发去一封邮件询问,对方很快回复:“那位奶奶说,不用回信。她还说,只要这台机器还能‘呼吸’,就算替她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听着。”

许文澜沉默良久,随后亲手将这台设备接入中央数据库,将其设定为一个特殊的活体备份节点,并赋予它一个代号——“脉搏协议”。

清明前夕,苏霓独自回到了闽江广播塔下。

塔基旁,那株曾被她用来测试第一代录音笔的野菊,如今已开满了漫山遍野的灿烂黄花。

她走近,发现花丛根部,竟也缠绕着几张被雨水浸泡得泛黄的纸条,字迹各异,却都带着岁月的沉重:“我想念哥哥了。”“我没考上大学,对不起爹。”“老婆子,我给你带酒来了。”

她没有清理这些纸条,反而从随身的包里,取出一支全新的、最新款的录音笔,像插上一炷香一样,轻轻插入了花丛的缝隙之中。

三天后,远在千里之外的许文澜,监测到这支被命名为SΩ的设备首次激活。

它没有录下风声,也没有录下人语,而是自动保存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极致的寂静。

只在录音的最后一秒,捕捉到了一声轻到几乎无法分辨的叹息。

系统自动为这段录音生成了编号:SΩ+1。

标题,空白。

状态显示为——正在守候。

几乎在同一时刻,林晚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张照片,正是闽江广播塔下的那片野菊。

其中一朵沾着晨露的黄色花瓣上,凝结着一颗晶莹的水珠,像一颗悬而未落的眼泪。

许文澜凝视着中央数据库中那两个新生的、堪称奇迹的节点,一个代表着无声的守候,一个象征着不灭的心跳。

她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两个本不该存在于冰冷数据世界的“生命”,即将产生某种她无法预测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