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新的税收制度

为筹海防、筑城垣、惠商民,自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初一日起,凡于上海港界内经营商事者,无论坐贾行商,不分行业种类,一应市廛交易、货殖买卖、住店饮食、百工娱情等诸业,其应税皆以营业额为准,概以十税一计征。

预计五月份试行五税一计征。

新港新规,违者重罚。望各商号周知,遵章纳税。

切切此布,咸使闻知。

嘉靖三十七年正月十五日

十税一!未来甚至五税一!

这税率,相较于大明以往象征性的低商税即三十税一,简直是飞跃式的提升!

若在平时公布,必然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强烈抵制。

但此刻,时机妙至毫巅!

港口内,人头攒动,生意火爆,银子仿佛在地上捡一般。

先期投入巨大的商贾们,正指着这波行情快速回本盈利。

后续想要进入的商家,看着这红火场面,眼红心热。

陈恪的新规,看似提高了成本,却恰恰是在市场最狂热、所有人都看好未来的时候颁布。

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此地前景无限,朝廷要分享发展红利,但即便如此,留下的利润空间依然巨大。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等别人把市场占满吗?

果然,新规公布后,虽有窃窃私语和短暂的惊愕,但预想中的强烈反对声并未出现。

那些已经投入巨资、拿到许可的商家,暗自盘算后,发现即便十税一,利润依然可观,更何况这税率是“未来”可能调整到五税一,还有缓冲期。

他们反而松了口气,因为这高税率也意味着高门槛,可以阻挡更多后来的竞争者,保护他们的先发优势。

而那些还在观望的,则被这税率刺激,反而加速了决策进程——必须尽快入场,在税率再次提高前站稳脚跟!

一场本该腥风血雨的税制改革,就在这人声鼎沸、烈火烹油的元宵盛景中,波澜不惊地落地了。

望着窗外不夜天的灯火,听着隐约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陈恪轻轻吁了口气。

他拿起桌上一份刚送来的、关于支付南京守备太监张顺那边“协调费用”的请款单,看着上面数千两的数字,下意识地用手指敲了敲桌面,低声自语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如今看来,当初打点张顺那五万两,着实有些……肉疼了。”

语气中,带着一丝从前不曾有过的、属于真正掌家者的精打细算。

这上海港的每一分进项,都是他呕心沥血换来,未来还有无数用钱的地方,由不得他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