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a-37宇宙~星尘渡蓝星

叶云天的目光落在屏幕上滚动的逝者名单上,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死因:肝衰竭、肾衰竭、肺功能衰竭、心肌梗死……清一色的器官损伤导致的衰竭。这些名字如同一个个沉重的印记,刻在屏幕上,也刻在叶云天的心里。“这些老人,是不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生活过至少二十年以上?”他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笃定。

“是的。”埃伦点头,眼中满是无奈,“他们大多是前工业区的工人,或是长期居住在海岸线附近的居民,身体里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和化学毒素。这些毒素在体内潜伏了几十年,对器官造成了不可逆的慢性损伤。虽然现在环境好了,但这些毒素并没有完全排出体外,仍然在持续破坏着他们的身体机能。我们的医疗技术只能缓解症状,却无法彻底修复受损的器官,更无法清除体内深层的毒素。”

林月斌走上前,调出土壤监测模块,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操作:“埃伦主任,能否带我们去采集一些沿海地区的土壤样本?我想检测一下土壤中残留的重金属含量,以及它们对生物细胞的影响。尤其是前工业区和海岸线附近,我怀疑土壤中的残留毒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持续造成伤害。”

“当然可以。”埃伦立刻安排身边的助手,“通知监测点的工作人员,准备好采样工具,配合林研究员的工作。我们在沿海设置了十个土壤监测点,覆盖了前工业区、农田、居民区和自然保护区,每天都会采集样本,你们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检测数据,也可以现场采集新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谢谢。”林月斌点点头,转身对身后的科研团队吩咐道,“带上采样设备,重点采集0-20厘米和20-50厘米深度的土壤样本,注意做好密封和标记,避免样本污染。”

叶云天没有跟随林月斌去采集土壤样本,他转身走进了监测中心的基因检测实验室。实验室位于监测中心的二楼,门口有一道智能感应门,需要验证身份才能进入。走进实验室,一股淡淡的消毒水气味扑面而来,与蓝星本土的消毒水不同,这种消毒水是联盟研发的生物消毒剂,无刺激、无残留,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时不会对人体和实验样本造成影响。

实验室里,蓝星的医护人员正在为几位志愿者进行基因采样,他们穿着无菌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动作轻柔而专业。采样工具是一次性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采样过程快速无痛,志愿者们脸上没有丝毫不适。看到叶云天进来,医护人员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恭敬地问好:“叶总指挥好!”

“大家辛苦了,继续工作吧。”叶云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设备。实验室里摆放着一排排先进的仪器,包括基因测序仪、染色体分析仪、端粒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大多是联盟支援的,部分是蓝星技术人员根据联盟的图纸自主生产的,性能与联盟本土的设备相差无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总指挥,这是我们近期采集的500份蓝星人基因样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序列分析。”实验室负责人是一位年轻的蓝星女性,名叫莉娜,她穿着白色的科研制服,戴着一副智能眼镜,镜片上显示着复杂的数据,她将一份全息报告递给叶云天,“样本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叶云天抬手接过,全息屏幕在他面前展开,呈现出复杂的基因序列图谱,如同一条蜿蜒的彩色河流,不同颜色的线段代表着不同的基因片段。他指尖滑动,调出M27暗物质后代的基因序列作为对比——这是出发前从联盟生物数据库中调取的核心数据,包含他自己的基因样本、林月瞳的基因样本,以及联盟其他暗物质后代的基因数据,样本量超过十万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基因序列的对比在屏幕上以红绿两色呈现,大部分片段高度相似,毕竟无论是M27人还是蓝星人,本质上都是人类文明的分支,基因相似度高达99.7%。但当叶云天将目光聚焦到端粒区域时,眉头瞬间皱了起来。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如同鞋带末端的塑料保护套,被称为“生命时钟”。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当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细胞便会停止分裂,走向衰老和死亡。蓝星人的端粒序列片段,比M27暗物质后代的端粒短了近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屏幕上显示的端粒缩短速率曲线呈现出陡峭的上升趋势——蓝星人端粒的缩短速度,是M27暗物质后代的2倍。

“莉娜,把30岁以下蓝星人的端粒数据单独调出来,和M27同年龄段的数据做对比。”叶云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指尖在全息屏幕上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将数据范围缩小到18-30岁区间。

莉娜立刻执行操作,智能眼镜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总指挥,同年龄段对比结果出来了:M27 30岁暗物质后代的端粒平均长度为11.2千碱基对,缩短速率为每年0.05千碱基对;而蓝星30岁人群的端粒平均长度仅为7.8千碱基对,缩短速率高达每年0.11千碱基对。更关键的是,蓝星20岁以下青少年的端粒,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化学损伤痕迹,这在M27青少年中几乎不存在。”

叶云天俯身凑近屏幕,指尖放大端粒损伤的局部图谱,那些如同被强酸腐蚀过的不规则缺口清晰可见。“这些损伤痕迹的特征是什么?和已知的重金属、化学毒素作用特征是否吻合?”

“吻合度高达89%。”莉娜调出一份毒素作用特征数据库,将蓝星人端粒损伤图谱与汞、镉、多氯联苯等十余种强毒性污染物的作用图谱叠加,“您看,这里的嘧啶二聚体断裂、鸟嘌呤氧化损伤,正是重金属离子与化学毒素结合后,攻击端粒DNA链造成的典型损伤。这种损伤不仅会直接缩短端粒长度,还会破坏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本可以修复部分端粒损耗,但蓝星人端粒酶的活性仅为M27暗物质后代的41%。”

叶云天沉默不语,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虚拟操作台。他想起三年前“共生1号”带来的检测数据,那时只关注了器官表面的损伤和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却忽略了基因层面的深层破坏。端粒损伤是不可逆的,至少以目前蓝星的医疗技术无法逆转,这意味着即使环境彻底净化,蓝星人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让端粒恢复正常水平。

就在这时,个人终端传来林月斌的通讯请求,屏幕上弹出他带着防护面罩的脸,面罩上沾着些许黄褐色的土壤颗粒,背景是一片废弃的工厂遗址——钢筋外露的厂房框架如同巨大的钢铁骨架,地面上还能看到凝固的黑色油污痕迹,唯有墙角顽强生长着几株星芒草,翠绿的叶片与周围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云天,有重大发现。”林月斌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他抬手摘掉防护面罩,露出额角的汗珠,“我们在原工业区50-80厘米深度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到了超标的‘类金属有机复合物’,这种物质不是单一重金属,而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副产物,由砷、铅与多环芳烃结合而成,稳定性极强,常规的净化技术根本无法分解。”

他将土壤样本的检测报告同步到叶云天的终端,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该复合物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同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重金属离子构成核心,多环芳烃形成疏水外壳,这种结构让它能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百年,甚至能穿透植物根系的细胞壁,进入食物链循环。

“我用这种复合物的稀释液做了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培养实验。”林月斌调出实验影像,画面中,原本活跃分裂的肝细胞在接触稀释液后,分裂速度明显减慢,细胞膜上出现了细小的孔洞,细胞内的线粒体发出的荧光逐渐变暗,“你看,即使浓度只有每升0.01毫克,也能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加速端粒缩短,同时破坏细胞的氧化应激系统,导致活性氧大量积累,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更可怕的是,这种复合物会在人体脂肪组织中富集,半衰期长达28年,一旦进入体内,很难排出。”

小主,

叶云天的目光落在实验影像中逐渐凋亡的肝细胞上,那些细胞的端粒区域发出的红色荧光越来越弱,与蓝星人基因样本中的端粒损伤特征完全吻合。“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检测到的土壤重金属浓度达标,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隐患是这种难以分解的类金属有机复合物。”

“没错。”林月斌的声音透过终端传来,带着一丝凝重,“这种复合物在表层土壤中含量较低,但在深层土壤中浓度很高,会通过地下水渗透、农作物根系吸收等方式持续释放,进入人体后,与之前积累的重金属毒素叠加,形成‘双重打击’——一方面持续损伤端粒,加速细胞衰老;另一方面加重器官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器官衰竭。”

叶云天挂断通讯,转身看向莉娜:“立刻检测那500份基因样本中,是否有类金属有机复合物的残留标记,同时调取蓝星前工业区的历史生产记录,重点排查是否有产生这种复合物的工业流程。”

“明白,总指挥。”莉娜立刻投入工作,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仪开始高速运转,发出轻微的嗡鸣,屏幕上的数据以每秒数千条的速度刷新,“蓝星前工业区主要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其中三家大型化工厂在百年前曾生产过含砷、铅的染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确实会产生类金属有机复合物,而且没有任何环保处理措施,直接排放到土壤和河流中。”

埃伦不知何时走进了实验室,他看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脸上露出愧疚与痛心的神色:“这些化工厂是蓝星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我们只追求经济发展,完全忽略了环境代价。直到百年后污染泛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那些复合物,是我们留给后代的‘毒瘤’。”

叶云天拍了拍埃伦的肩膀,语气平和却坚定:“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办法。生态修复需要时间,但蓝星人的生命不能等,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能清除体内毒素,又能修复端粒损伤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