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但卸货区的景象却让叶云天皱起了眉头。几艘运输舰正在卸货,货舱门打开后,里面的固态氢冰已经融化了近一半,原本堆积如山的淡蓝色冰块变成了半冰半水的状态,顺着货舱边缘流淌,在平台上凝结成厚厚的冰层;金属颗粒则因为碰撞变得残缺不全,部分颗粒甚至粘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结块。工作人员们穿着轻便的防寒服,正用特制的铲子将可用的资源分拣出来,脸上满是无奈,动作也带着一丝麻木。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塞恩指着正在卸货的一艘老旧运输舰,语气中满是沮丧,“这艘船运输了4500吨氢冰,现在能用的只剩下2700吨,损耗率超过40%。我们花了大量的能源和人力采集资源,却因为运输和储存的问题,白白浪费了五分之一甚至更多。土星本土的高精度设备工厂每个月需要5000吨环银,能源站需要10万吨固态氢冰,但我们的运输能力根本跟不上,工厂只能半负荷生产,能源站也得限量供应,眼睁睁看着光环里的宝藏被浪费。”
一名卸货的工作人员看到塞恩,走了过来,摘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年轻的脸,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总监,这批货的损耗又超标了,环银的纯度也下降了,工厂那边可能又要投诉。”
塞恩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再坚持一下,M27的专家们来了,会有办法的。”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中转站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墙壁是透明的高强度材料,能清晰看到外面漂浮的平台和远处的土星环。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悬浮座椅,全息屏幕上正清晰地展示着土星的资源采集数据、运输能耗报告、损耗分析图表——红色的损耗率曲线如同一条陡峭的山峰,在近五年内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5%上升到如今的20%。
叶云天、澜汐、月尘与塞恩及土星的八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相关数据。塞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着损耗分析图表:“这是近三个月的详细数据,储存损耗占8%,运输能耗占10%,运输颠簸损耗占8%,还有2%的意外损耗,比如气流漩涡、设备故障等。我们尝试过升级运输舰的保温层,也优化过储存库的结构,但效果都不明显。”
“塞恩总监,各位土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在星际运输和低温仓储领域有着近百年的技术积累,在来泰坦的途中,我们已经对土星的气流环境、泰坦的低温条件以及你们的现有设备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土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三项运输优化方案,从运输工具、航行路线、储存条件三个维度,帮助你们把光环资源‘高效、低耗’地送到土星各地。”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升级运输舰队——提供‘潮汐动能芯驱动的运输舰’技术。”
澜汐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新型运输舰的设计图。这种运输舰比“环运-7号”更小巧灵活,长度仅80米,宽25米,舰体两侧装有流线型的动能翼,翼面呈弧形,表面布满了细小的气流感知节点;尾部配备了一个蓝色的圆柱形装置,表面有螺旋状的能量纹路,正是潮汐动能芯。“这个蓝色装置就是潮汐动能芯,产自M27的潮能星,其核心是‘流体能量转化矩阵’。”
她的指尖泛起淡蓝色的微光,在屏幕上模拟出动能芯的工作原理:“矩阵内部装有10万个微型能量捕捉单元,能同时捕捉宇宙空间中的潮汐能和气流能——土星与泰坦之间的引力场极强,潮汐能密度是地球的50倍,而中层高速气流带的气流能则是稳定的动力来源。这些捕捉到的能量会通过矩阵转化为电能,驱动运输舰前进,实现‘借力航行’。”
“传统运输舰完全依赖自身能源驱动,能耗极高;而潮汐动能芯驱动的运输舰,60%的动力来自于可再生的潮汐能和气流能,仅需40%的自身能源就能完成运输任务。”澜汐继续演示,“同时,舰体采用了潮能星特有的‘轻质抗压防寒合金’,重量比‘环运-7号’减轻30%,载重却提升至6000吨;货舱内部加装了缓冲气囊和分区固定装置,能有效减少资源碰撞损耗;保温层采用了三层结构,内层是超低温隔热棉,中层是真空层,外层是反射涂层,能将货舱温度稳定在-190℃,防止氢冰融化。”
她调出测算数据:“经过模拟,新型运输舰的单程能耗仅为传统运输舰的50%,也就是说,运输1万吨资源,能耗从1000吨降至500吨。我们会提供潮汐动能芯的制造图纸、流体能量转化矩阵的调试方法,以及运输舰的改造方案,并派专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生产组装。”
土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潮汐动能芯的内部结构。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澜汐专家,潮汐动能芯在土星和泰坦之间的宇宙空间中,能稳定捕捉到足够的能量吗?如果遇到气流带波动,会不会影响动力输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完全可以。”澜汐点头,调出一组实时气流数据,“我们已经通过‘云月号’的气流探测器,连续监测了72小时,土星中层高速气流带的波动幅度不超过5%,潮汐能更是稳定持久,足以支撑运输舰的持续动力输出。而且动能芯内置了能量缓冲模块,即使遇到短暂的气流波动,也能通过缓冲模块维持动力稳定。潮能星的运输舰长期在类似的环境中运行,技术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验证,非常成熟。”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拿起笔在虚拟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第二项,优化运输航线——由鳃鳍星专家指导,规划‘气流借力航线’。”叶云天继续说道,全息屏幕上出现了新旧两条航线的对比图。传统航线是一条笔直的虚线,从泰坦直达中转站,途中穿过紊乱的气流区;而新的气流借力航线则是一条流畅的曲线,先向外侧偏离10万公里,进入中层高速气流带,然后顺着气流方向航行,最后再转向中转站。
澜汐补充道:“我已经通过鳃鳍星特有的气流感知能力,结合‘云月号’的探测器数据,绘制了土星大气层的三维气流分布图。中层的高速气流带速度稳定在300公里/小时,方向与泰坦到中转站的航线夹角仅15°,运输舰进入这条气流带后,借助气流的推力,航行速度能从原来的1667公里/小时提升至2500公里/小时,提升幅度达50%。”
她指着航线中的三个红点:“我们会在航线中设置三个气流缓冲点,分别位于泰坦轨道边缘、气流带中段和中转站附近。缓冲点会部署小型气流稳定装置,释放出特定频率的能量波,平复气流漩涡,避免运输舰因气流颠簸导致资源损耗。同时,我们会为你们的运输舰安装‘气流导航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气流变化,精度达0.1公里/小时,自动调整航行姿态和速度,确保运输舰始终在最优气流通道中飞行。”
她调出测算结果:“经过模拟,优化后的航线单程时间能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运输过程中的颠簸损耗也能从8%降至3%。”
“第三项,改善储存条件——共享‘月球区星际贸易港的仓储技术’,在泰坦基地建立‘低温储能仓库’。”月尘站起身,全息屏幕上出现了低温储能仓库的三维示意图。这座仓库呈圆柱形,高度50米,直径100米,通体由银白色的防寒合金建成,表面覆盖着一层反光涂层。
“这种仓库采用了三层保温结构,能从根本上解决储存损耗问题。”月尘的手指指向屏幕上的仓库剖面图,“外层是‘超低温隔热材料’,由月球玄武岩纤维和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制成,导热系数仅为传统隔热材料的1/10,能有效隔绝泰坦地表的寒气;中层是‘真空绝热层’,真空度达10^-5帕斯卡,彻底阻止热量传导;内层是‘恒温调控层’,内置了数百个微型制冷单元,能将仓库内的温度稳定在-200℃,比泰坦地表温度更低,确保固态氢冰不会发生相变。”
“同时,仓库内会安装‘磁悬浮储存架’。”月尘演示着储存过程,“固态氢冰会被装入特制的‘超导密封容器’中,容器材质是潮能星的轻质合金,内壁涂有防凝露涂层,能防止氢冰融化产生的液体渗漏;金属颗粒则会装入‘惰性气体密封罐’中,罐内填充高纯度氩气,防止氧化。这些容器会通过磁悬浮技术悬浮在储存架上,与储存架之间保持5厘米的真空间隙,避免碰撞造成损耗。”
他顿了顿,补充道:“仓库还会配备‘智能库存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每一个容器的温度、压力和密封状态,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经过测算,这种低温储能仓库能将储存损耗从10%降至2%。”
当叶云天、澜汐、月尘介绍完合作方案,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塞恩和土星的技术专家们相互对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和兴奋。这个方案从运输工具、航行路线到储存条件,全方位覆盖了他们的核心难题,而且技术细节详实,可行性极高,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叶云天指挥官,澜汐专家,月尘专家!”塞恩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上划出一道轻微的声响,他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这个方案太全面了!太精准了!每一项技术都恰好解决了我们的痛点!如果能成功落地,我们土星就能真正发挥光环宝库的价值,再也不用为资源配送发愁了!”
他环视着周围的技术专家,声音坚定:“各位,我提议,举全土星之力配合M27的方案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只要他们需要,我们无条件支持!”
“同意!”老专家第一个举手,语气激动,“这个方案比我们过去十年研究的所有方案都要完善,这是土星的机会!”
其他专家也纷纷点头赞同,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压抑已久的沮丧被突如其来的希望取代。
小主,
“这是合作共赢。”叶云天微笑着说,“土星的光环稀有金属(环银)提炼技术非常先进,这种金属能增强磁晶矿的磁场稳定性。M27的磁悬浮列车和磁控设备,一直面临磁场波动的问题,长期影响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希望未来能共享这项提炼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塞恩立刻点头,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只要方案成功落地,我们会将环银提炼技术的所有数据、核心工艺和设备图纸,无偿共享给M27!这是我们的感谢,也是土星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