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罗田生——(人物1)

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

2120年的高产种子培育基地,是一片巨大的玻璃穹顶建筑,穹顶外是淡蓝色的防护罩,挡住了水球区的潮湿空气。穹顶内,无数排银色的种植架整齐排列,每排架子上都种着绿油油的水稻,稻穗饱满得垂下来,泛着晶莹的光泽。地面上没有泥土,只有透明的营养液管道,机器人沿着轨道穿梭,手里的扫描仪不断检测稻穗的生长数据。

“欢迎来到B3仓库,当前温度25℃,湿度60%,种子储存量1200吨。”仓库的广播里传来电子音,罗田生躲在飞车后面,心脏跳得飞快——他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先进的农场,连机器人都比他见过的所有机械都精致。

他按照罗默的嘱咐,戴上提前准备的黑色面罩,沿着种植架的缝隙往前走。仓库的角落有一个巨大的储存柜,上面写着“高产抗虫稻种(免化肥型)”,旁边的屏幕上显示着种子的参数:“亩产3000公斤,抗虫率99%,无需化肥,可适应水球区、火球区、月球区多环境种植”。

罗田生咽了口唾沫,打开储存柜的门——里面堆满了透明的种子袋,每个袋子上都贴着标签。他赶紧往带来的布袋里装,装了二十多袋才停下来。正要走,他看到储存柜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一个黑色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免化肥种植技术手册”,里面有营养液配方、种植周期表,甚至还有如何应对不同区域气候的方法。

“就当是顺手牵羊了。”罗田生把平板电脑揣进怀里,转身往飞车的方向跑。刚跑了两步,就听到“滴滴”的警报声——一个巡逻机器人发现了他,红色的警示灯开始闪烁:“警告!非法入侵!警告!”

罗田生吓得魂都飞了,拼命往飞车跑,机器人在后面追,机械臂里喷出麻醉针。他跳上飞车,手忙脚乱地输入“2095.08.18·稻花省农田”的坐标,按下启动键。引擎再次轰鸣,时空扭曲的感觉袭来,他回头看了一眼,机器人的麻醉针擦着飞车的外壳飞过,仓库的玻璃穹顶在光影中变成模糊的光斑。

等飞车落地时,天已经亮了。罗田生瘫在驾驶座上,浑身是汗,怀里的种子袋和平板电脑还在。他打开飞车的门,闻到了自家农田的泥土味,才敢确信自己真的回来了——不是做梦,是真的从2120年,把“未来种子”偷了回来。

三、崛起:从试种到垄断

罗田生没敢声张,把种子藏在柴房的地窖里,只拿出一袋,按照平板电脑上的方法试种。他没买化肥,而是用手册里的配方,找了些普通的植物秸秆和河水,发酵成营养液,浇在田里。

半个月后,试种的那半亩稻子长得比周围的稻子高了一倍,稻穗饱满得能压弯稻秆,叶子绿油油的,没有一点虫蛀的痕迹。李秀兰去田里送饭时,看到那片稻子,惊得手里的饭桶都掉了:“田生,这是咱们种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好?”

罗田生把穿越偷种子的事告诉了妻子,李秀兰又怕又喜:“这要是被人知道了,会不会抓咱们?”

“知道了又怎么样?”罗田生看着那片稻子,心里有了底气,“咱们又没害人,就是想活下去。”

收获那天,罗田生用镰刀割下稻穗,脱粒后称重——半亩地收了1500公斤米,是普通稻子的三倍!而且米的颗粒饱满,煮出来的饭喷香,比镇上卖的“未来米”还好吃。他偷偷拿了一麻袋去镇上的小超市,老板尝了一口,当场就定了一百公斤,价格给了1星元/公斤,是粮站收购价的五倍。

第一次尝到甜头,罗田生胆子大了起来。他开始用飞车频繁穿越到2120年,每次都偷运几十袋种子回来,在自家的三亩地里种满,后来又租了邻居的地——邻居们看到他的稻子长得好,都愿意把地租给他,还主动帮他干活,只求能分点米。

2096年,罗田生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一百亩,他雇了十几个农户帮忙,还买了几台小型收割机。他的“高产米”在稻花省出了名,超市、餐馆都来订货,价格一路涨到2星元/公斤,还是供不应求。那些卖“未来米”的商家,因为他的米更便宜、更好吃,纷纷来找他进货——曾经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未来粮”,现在成了他的“下游产品”。

2097年,罗田生成立了“田生粮业”,开始向水球区的其他省份扩张。他用飞车把种子运到不同的区域,根据手册里的技术,调整种植方法:在多雨的南部,他让农户搭建防雨棚;在干旱的北部,他用营养液滴灌;甚至在火球区的沙漠边缘,他都种出了耐旱的高产稻——那里的农户以前只能种耐旱的粟米,现在种他的稻子,亩产翻了两倍,都把他当成“救星”。

扩张的过程中,罗田生也变得“狠”了起来。他规定:所有跟他合作的农户,只能种他提供的种子,只能卖给他,不能卖给其他商家;要是有人敢私下卖粮,他就断了种子供应。有个农户偷偷把米卖给别的粮商,罗田生知道后,立刻收回了种子,还把地租涨了三倍,逼得那个农户只能求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