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甘蔗田,今年施了 twice 的肥,甘蔗长得比往年粗,可咬一口全是空心的,糖厂收的时候压了三成价!”一位穿蓝色补丁服的农户把记录单拍在桌上,单子上的数字红笔圈了好几个叉,“以前一亩甘蔗能榨800斤糖,今年才650斤!”
“我家旁边的灌溉渠,去年还能捞着鲫鱼,今年连蝌蚪都没了!”另一位农户抢着说,“上个月我家鸭子下的蛋,蛋壳薄得一拿就碎,兽医说是吃了水里的藻类,钙吸收出了问题!”
叶云天看着满屋子焦虑的脸,将一张全息方案图投射在棚子中央的白色幕布上——幕布是用废弃的化肥袋拼接的,却被投影照得格外清晰。“大家放心,我们的方案不仅能解决化肥污染,还能让产量稳中有升,甚至提高作物品质。”他的手指在全息图上滑动,三个发光的图标依次亮起。
“第一,推广‘微生物有机肥’替代30%化肥。”他点开第一个图标,屏幕上出现秸秆与动物粪便混合发酵的画面,“我们选用的‘M27固氮菌株’,能在发酵过程中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同时分解秸秆里的纤维素,转化成土壤有机质。这种有机肥不仅能中和土壤酸性,还能让养分缓慢释放,避免流失——比普通农家肥的效率高3倍。”
“可我们哪来那么多原料?”一位农户皱起眉,“村里的秸秆都用来烧火了,养殖场的粪便也得花钱买。”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林日斌接过话头,调出“水球区农业资源地图”,“马赛省周边有12家‘星际标准化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便超过500吨,之前都是直接排放,污染河流;而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全省每年有20万吨闲置。我们联系了‘水球区生态农业公司’,他们会派‘模块化发酵设备’过来,帮村里建有机肥加工厂,原料由公司统一调配,农户买有机肥只需要付成本价的一半——算下来,比买化肥还便宜。”
叶云天点开第二个图标,“精准施肥系统”的全息模型在空中旋转:“第二,教大家用‘肥力光谱扫描仪’精准施肥。很多时候不是肥施得少,是施得不对——棉花苗期需要氮多,花期需要磷钾多,结铃期需要钙镁多,我们会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制定‘定制化施肥方案’。比如苗期,每亩施20斤有机肥+10斤低氮化肥;花期施30斤有机肥+15斤高磷化肥,比现在的用量减少40%,但养分更精准。”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着“肥力扫描”的字样:“这是‘便携式光谱仪’,只要对着土壤扫一下,就能测出氮磷钾含量,再输入作物品种,立刻生成施肥方案——连老人都能学会用。”
“第三,成立‘马赛生态种植合作社’。”林月瞳点开第三个图标,屏幕上出现合作社的章程条款,“我们统一采购有机肥和化肥,统一培训种植技术,统一对接收购商。现在已经和‘M27星际农产品贸易公司’谈好,合作社的农产品只要达到‘有机标准’,收购价就比市场价高15%,而且签订长期合同,保证大家的收益。”
农户们交头接耳,眼神里依旧带着犹豫。叶根生蹲在最前面,手指在地上画着圈:“要不……我们先试一小块?要是真能行,我们再全用。”
“当然可以。”叶云天立刻点头,“我们选五户农户的田做示范田,免费提供有机肥和光谱仪,我和林日斌每天来田里指导,直到收获。”
三天后,“模块化发酵设备”准时运到了村里——那是三组银白色的金属罐,像缩小版的火箭推进器,罐身上的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发酵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水球区农业公司的技术员穿着蓝色工装,教农户们把粉碎后的秸秆与稀释的粪便按3:1的比例倒入罐中,再加入一小袋“固氮菌株”,按下启动键,罐内的搅拌装置立刻开始运转,显示屏上的“微生物活性”数值从0慢慢跳到了95%。
“发酵7天就能出肥,一次能产5吨,够20亩地用。”技术员拍了拍金属罐,“罐子里的温度会自动控制在60℃,杀死虫卵和病菌,出来的有机肥没有臭味,只有泥土香。”
叶云天则在村里选了五块示范田,其中包括叶根生的两亩棉花田。第一天施肥时,叶根生悄悄往田里多撒了10斤化肥——他还是不信,这黑乎乎的有机肥能比白花花的化肥管用。可第二天一早,叶云天用光谱仪扫描时,立刻发现了异常:“叶叔,您这田里的氮含量超标了,叶片边缘已经开始发黄,再这么施,棉花苗会烧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