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一个技术体系从无到有,想要创建起来,本来就很困难。
由此也可以看出空间学的深奥程度了。
换成蓝星时代时,人均寿命也就只有80-90岁。
从娃娃落地到上大学,前后就要花费18-20年打知识基础,之后上大学,学习高数,物理等等知识,想要达到足以学习空间学的知识基础,至少也需要10年时间。
之后再花上30年时间学习空间学,学完就60岁了。
而那个时候,人类60岁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研究的激情和动力了。
因而在蓝星时代,空间学发展不成体系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人类的寿命上限限制了学习和研究的时间。
但现在不同了,大夏人类的寿命已经提升到几亿年。
花费30年时间学习30%的空间学知识,也不算浪费时间了。
但这30%的空间学知识实际上就等于你将大学的高数知识学完了。
但你想要进一步研究空间学,那么就还得继续学习。
当然,这个时候,赵小侯的主要时间就用在了编着接下来的教材上。
毕竟空间学也不可能依靠现在这些科研人员支撑起来。
赵小侯在教授了30%的空间学知识之后,就让一部分学习得不错的科研人员充当老师,在大科学院里开办课程,将这部分空间学知识传授给愿意学习的科研人员。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科研人员则去了各地大学,在各大学开始创建一个新的系,学院。
那就是空间学系或者空间学院。
毕竟大科学院也需要空间学的新鲜血液。
这些新成立的空间学系、学院将会招收一批愿意从事空间学研究的大学生,传授5%的空间学知识。
之后,如果他们大学毕业了,就有很大机会考入大科学院就读硕士,博士。
等到博士毕业之后,他们就会转为大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从最低的3级研究员做起。
而这个时候,他们的空间学知识基本上就能够达到30%了,
是可以加入小宇宙制造项目组,边工作边学习,继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