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写信之人,必是极信任他,甚至不惜冒险送信。可他也明白,这封信一旦留存,便可能牵连更多人。
袁世凯耳目众多,天津又是各方势力交错之地,若被人查出他与大清皇室旧部仍有联络,后果不堪设想。
窗外,天津的夜色渐深,租界的灯火依旧璀璨。赵尔巽坐在桌前,望着那封信燃烧后的余烬,心中波澜未平。
他,终究还是心思悸动了。
但他知道,自己或许,真的该重新考虑,是否真的要南下青岛避世了。
赵尔巽站在窗前,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封信意味着什么。皇室虽然已经退位,但仍有余力在暗中活动。而载沣,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东三省..."赵尔巽喃喃自语,"终究还是不能弃之不顾啊。"
他转身回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一封短信,却没有署名。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八个字:
"东三省事,静观其变。"
写罢,他将信仔细封好,交给心腹:"走特殊渠道,送到奉天。"
做完这一切,赵尔巽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或许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更大的漩涡之中。
而这场漩涡的中心,正是那位正在天津暗中布局的醇亲王。
赵尔巽坐在天津利顺德酒店套房里,一盏昏黄的电灯照亮着整个房间,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他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水,而他的目光却始终停留在那一团已经燃尽的信灰上——那封神秘来信,已经被他亲手焚毁,但信中的每一个字,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他双手交叠,指尖轻轻敲击着自己的膝盖,眉头紧锁,似是在思索,又似是在回忆,不停考量留任东北的利弊。
“继续留任奉天都督……顺应民国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黑、吉两省合作,抵御日俄侵略……协助大清皇室在东北展开谋划……”
"这不是否认自己过往做的一切政治决策吗?让一个自己曾反对并视为"篡逆"的新政权服务,无论是情感或是政治认同上这都是让自己难以接受。"
"继续担任奉天都督,便意味着妥协,放弃统领三省之权责,改变政治方向,缓和与革命势力及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
"还要顺应共和制的发展趋势,推动东三省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政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意各省都督平权的主张,不再试图独揽东三省的大权,而是与吉、黑两省都督合作,共同治理东三省。"
"继续加强东三省的军事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军事合作,争取更多的军事资源和支持。才能注重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应对日俄等列强的威胁。
"但要继续面对袁世凯的猜忌与排挤,并且东北面临着巨大的内政外交压力和庞但大的军费行政开支,可谓内外交快,左支右绌的现实困境。"
这些话语,如同重锤一般,一下一下地敲击着赵尔巽的心。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信中的每一个细节。
那封信,虽然没有署名,也没有明确的来处,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气息,却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大清皇室——或者说,是那些仍然心系皇室的旧臣们。
可奇怪的是,信中并没有提及宗社党,也没有提到与日本合作的只言片语,更没有要求以东北为基地联合内蒙复辟大清的计划,还隐晦地提醒他要提防日本侵略,要维护民国的统一。
这与他这半年来所观察到的皇室动向,似乎并不相符。
隆裕皇太后,自退位之后,便深居简出,基本上不过问民国政事,甚至连宫中的用度都大为缩减。
而醇亲王载沣,更是低调行事,先是闭居王府谢绝拜访见客。可后来竟主动去了趟南方,回来后便配合袁世凯对内务府进行改革。
现如今又配合民国政府进行土地清丈,并忙着在天津清理皇室产业,甚至还要秘密派遣书信劝诫自己放下成见,留任东北维护国家统一。
这位醇亲王看着似乎真的已经接受了民国的现实,一心一意地想要在新的时代里,为皇室谋求一条生存之道。
皇室既然这般考虑,难道与宗社党众位王爷决裂了?……那宗社党真的还有复辟的谋划吗?
赵尔巽睁开眼睛,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天津的夜,依旧繁华,租界区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暗流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忽然想起,这半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都显示——皇室并没有复辟的打算。隆裕皇太后和醇亲王载沣,似乎都已经接受了现实,甚至还在努力适应民国的统治。
可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封信,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让自己留任奉天都督?
是为了继续掌控东北的军政大权,以此来维护皇室在东北的利益?还是说……皇室在东北,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谋划?
赵尔巽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皇室或许并不是想要复辟,而是想要在民国的大框架之下,继续维持他们的影响力。
东北,是大清的龙兴之地,也是满族的根基所在。如果能够掌控东北的军政大权,那么,即便是在民国,皇室也能在东北保持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还能借此来维护满族的利益。
而自己,作为曾经的奉天都督,如果能够继续留任,那么,就能在东北这个关键的地方,为皇室提供庇护,甚至,还能借助东北的力量,来制衡其他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