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游巡天津

几个穿着学生装的年轻人从街角跑过,手里挥舞着一份报纸;一位穿着黑色大襟袄的妇人牵着小女孩的手,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污水坑;更远处,一群码头工人扛着麻袋,喊着号子从街边经过。

"王爷,前面就是海河码头了。"福庆提醒道。

载沣精神一振,撩开车帘的一角。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河河面上,映出一片金红。

码头上,一艘艘货轮停泊在岸边,起重机正忙碌地装卸着货物;一队队苦力扛着麻袋,在监工的呵斥声中穿梭如织;几艘外国轮船停靠在租界码头,船员们正在降下各国的旗帜。

"这就是天津卫的命脉啊。"载沣喃喃道,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1912年的天津城内具备停靠货轮的条件,紫竹林码头作为外贸核心可接纳千吨级货轮,三岔河口、大直沽等内河码头则服务于区域物资流通。

1912年的天津城内不仅能够停靠货轮,而且这些货轮构成了城市经济运转的核心动脉。依托海河航道的裁弯取直工程和租界码头的专业化建设,天津已形成内河航运与外贸运输并存的港口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车沿着海河缓缓前行,载沣的目光掠过一座座仓库、一座座工厂。

在法租界附近,载沣看到了一片新开发的商业区,几栋西式建筑拔地而起,招牌上写着"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仁记洋行"等字样;而在华界一侧,则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茶楼,一家挂着"狗不理"招牌的包子铺前排起了长队。

"福庆,"载沣忽然问道,"你可知道这天津城内的商铺产业,有多少与皇室有关联?"

福庆摇头:"奴才不知,但瞧这热闹劲儿,生意应该都不错。"

载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走,咱们下去走走,好生参观参观。"

载沣看到一家绸缎庄前,几个穿着时髦的太太正在挑选布料,店员拿着最新到的法国丝绸殷勤地介绍着;

一家茶楼里传出阵阵笑声,门口挂着"曲艺杂耍"的招牌;更远处,一家新开的照相馆前,几个年轻人正好奇地张望着橱窗里展示的西洋照片。

"天津卫不愧是北方第一通商口岸。"载沣收回目光,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商业之繁华,民生之兴旺,远超本王想象。"

马车驶过一座新建的铁桥,桥上电灯通明,照亮了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载沣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海河水,以及河面上穿梭往来的船只,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福庆,"他忽然说道,"明日你去找王忠,让他派人去打听一下,皇室在天津的这些产业,如今经营状况如何。"

"是,王爷。"福庆连忙应道。

载沣重新靠回车座,闭上眼睛。车轮滚滚,载着他穿行在这座繁华与机遇并存的城市中。

他知道,在这座看似平静的天津卫,一场关乎皇室未来命运的大戏,正悄然拉开序幕。而这座通商口岸的繁荣与活力,或许正是皇室东山再起的关键所在。

"今晚咱们是逛也逛了,看一看了,咱们这远未尝过这天津的本地吃食。"载沣当即对马车外吩咐道,"去尝尝天津美食。"

马夫当即扬鞭驱赶马车转变方向。

暮色渐浓时,城市灯火通明,载沣的马车缓缓停在了天津卫最负盛名的"狗不理"包子铺门前。

小厮福庆掀开车帘,一股混合着面香、肉香的热气扑面而来,引得载沣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

"王爷,就是这儿了。"福庆指着匾额上"狗不理"三个烫金大字,"听说这儿的包子是天津一绝,从前可是连老佛爷、李鸿章大人都称赞过。"

载沣微微颔首,整了整藏青色长袍的袖口,缓步走下马车。

包子铺内人声鼎沸,几张方桌旁坐满了食客,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也有短打扮的买卖人,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

蒸笼里冒出的白雾氤氲了半间屋子,混合着肉馅的鲜香在空气中弥漫。

"您几位?"一个系着白围裙的伙计快步迎上前来,见到载沣的衣着,眼睛顿时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