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红豆灯照运河夜

第三折 扬州商会筹粮急

扬州盐运司的议事厅内,十二盏红豆灯将“民运司”匾额照得通红。黛玉握着探春的来信,信纸边缘烧出焦痕,字迹却异常清晰:“姐姐,倭国流民已到九州岛,急需棉衣与粮食。”她望向厅中诸位盐商,他们的火凤纹袖扣在灯下微微发烫。

汪大官人推开檀木匣,里面装满菊纹银票:“长公主,我们愿捐出半数商船,改运救灾物资。”他指着匣底夹层,藏着与倭国商人的密约,“只是顺天府卡着通关文牒,这些船根本出不了港。”

突然,门被撞开,漕帮的小头目浑身湿透闯进来:“不好了!顺天府派人往运河投毒,说是‘清除倭国余孽’!”他手中的陶罐里,浑浊的河水泛着诡异的绿色,“已有三条民运船的水手腹痛难忍!”

黛玉的金锁骤然发烫,映出窗外运河的惨状——河面漂浮着死鱼,岸边百姓捧着空碗痛哭。她转身对盐商们道:“立即召集民夫,用红豆叶净水!”又对紫鹃说:“取我库房的金锁片,融了铸成净水符。”

小主,

议事厅外,千余名百姓举着火把聚集。他们手中的红豆灯连成火龙,灯上写着“还我运河”“官民同心”。黛玉登上高台,金锁在火光中熠熠生辉:“乡亲们,这运河是百姓的血脉!”她举起探春的来信,“倭国百姓与我们一样,都在等救命粮!”

百姓们轰然响应,有人捧出自家的红豆种:“长公主拿去!红豆能解毒!”漕工们则扛起工具:“我们连夜疏通航道,看顺天府还能拦多久!”扬州的夜空下,一场由百姓自发的护河行动,在红豆灯的照耀下如火如荼展开。

第四折 大观园里忧思深

大观园的潇湘馆内,黛玉对着运河地图皱眉。地图上用红绳标记着顺天府的封锁点,每处都系着颗红豆。紫鹃捧着邢夫人送来的锦盒,里面装着用红豆浆写的密信:“姑娘,邢夫人说顺天府尹在联络京中御史,要联名参你‘通敌叛国’。”

黛玉轻笑,取出探春寄来的菊纹布料,布料上天然形成的火凤纹与金锁共鸣:“他们越是着急,越说明我们戳中了要害。”她忽然听见怡红院方向传来争执,是王夫人的陪房要没收丫鬟们缝制的救灾棉衣,“说什么庶民之物不配进贾府。”

“妈妈们且慢。”黛玉款步上前,金锁映着棉衣上的红豆盘扣,“这些棉衣是要送给倭国流民的,你们摸摸,针脚里都藏着‘平安’二字。”她指向墙角的木箱,里面堆满百姓捐的红豆,“这每颗豆子,都是民心。”

陪房们面面相觑,看见棉衣内衬绣着的《民典》条文:“官民互助,共度时艰”。忽然想起自家男人也在漕帮做工,便红着脸退下。黛玉望着窗外的民魂树,豆荚在风中轻响,仿佛在诉说运河边的故事。

此时,宝玉的信鸽落在窗台。信笺上沾着养心殿的墨香,却写得潦草:“妹妹保重,我已启程南下。顺天府尹狗急跳墙,或有不测。”黛玉握紧信纸,对紫鹃道:“备船,我要去运河码头。大观园的红豆,该去照亮更广阔的天地了。”

第五折 运河码头对峙急

金陵运河的码头被火把照得通明,顺天府的官船与漕帮的民船对峙着。顺天府尹站在船头,乌纱帽上的红豆纹玉坠在风中摇晃:“黛玉!私通倭国、煽动百姓,该当何罪?”他身后,士兵们的刀枪映着火光,寒光凛凛。

黛玉的画舫缓缓驶来,船头立着举着乾隆御批的紫鹃。她望着尹大人腰间的密信——那正是昨夜漕帮截获的“毁船令”:“大人可知,倭国商船运送的是救命粮?”她展开万民折,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印在灯下鲜红如血,“这些百姓的手印,比你的官印更重。”

尹大人恼羞成怒:“休得狡辩!给我搜船!”士兵们刚要行动,远处传来马蹄声。宝玉骑着快马疾驰而来,尚方宝剑的剑穗扫过运河水面:“谁敢动?”他翻身下马,将乾隆的圣旨展开,“圣上有旨:彻查顺天府尹渎职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