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玄武门众人后,镖船顺风顺水,一路东行,一昼之间,便已接近戚弘毅屯兵处——宁海卫。
眼看天色渐晚,又逢风云突变。
只听得妖风乍起,掀起波流涛涌;又望见乌云龙行,遮蔽青天朗日。
阴风阵阵,浊浪滚滚,天地为之昏暗……
极目远眺,只见乌云连绵,与江水相接,想必正倾泻着一场豪雨。
江雨欲来。
天地之间,笼罩在一片闷热压抑的氛围中,鱼儿拼命跃出水面,就连镖船的人们,也忍不住舱室憋闷,走到船头透气。
试问此等天象,如何江上行船?
众人遂于船行之时,向两岸观望,想寻一处滩头停泊,以避风雨。
正踌躇间,忽然望见前头有一处孤山,三面环水,一面接岸,那山上有一座庙宇,石墙青瓦,孤零零立在山上,遥望长江。
远望去,只见惊涛拍岸,乌云压顶,那孤山傲然耸峙,下接无边恶浪,上顶漫天妖云,恰似猛将战于敌阵,忠臣立于危世,昂昂然天地之间。
项人尔看到此山,告诉众人:“此地名为孤山,山上供奉有妈祖神庙,到这里,就离宁海卫很近了。今夜,可在这孤山下暂避风雨,待雨过天晴,船行几个时辰,便可见到戚将军军营。”
洛人豪听了,立刻吩咐手下弟兄停船靠岸,躲在这孤山避风之处,先抛下船锚,又抛下几条粗大的绳索,将镖船与礁石紧紧相连,确保万无一失。
做完了这一切,众人便准备就地歇息。
行舟驾船于水上,遇到妈祖神庙,哪有不拜之理?
洛人豪欲登山祭庙,项人尔熟悉地形,便自请为向导,随同登山。
兄弟二人离开镖船,寻了一条小路,拾级而上,向山上神庙前行。
洛人豪走着山路,疑惑道:“这海神妈祖我有所耳闻,据说有林氏女,其母梦观音赐药而生之,出生不哭,故起名为默。默娘自小聪颖过人,擅于驾船游水,后因救人溺于海中,化身为神,庇佑出海渔民平安。可妈祖既身为海神,为何会在这江边建庙呢?”
“师兄有所不知。”
项人尔一边在前引路,一边解释:“传闻此孤山处,曾有一处大漩涡,其水流湍急,被它吞下的过往船只不计其数,尽皆是有去无回。后镇民们寻了一个方士,精通风水,到此一看,便说此漩涡乃无底海眼,这孤山正是定海神针所化,是用来镇海之物。可惜上古正神到此镇海之时,遇海底妖龙阻挠,一时扔偏了,才未能堵住这海眼。”
“嗨!”
洛人豪听着故事,倍感惋惜:“还以为神仙能万事万应,却没想到神仙做事,竟也有成不了的。”
“神仙办不成的,人却未必办不成。”项人尔听洛人豪这般感慨,接过话头:“虽说万事万物,皆有天道定数,可若遇事便求神拜佛,不诉诸于己,岂能成事?须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而后听天命。谁能想到,这神仙没办成的事,愣是让镇民们给办成了。”
“怎么办的?”洛人豪好奇心起。
难道人力可胜天道?
项人尔回答道:“这方士号召镇民,逆风改势,凿孤山临江之石,运于山顶,建此神庙,以镇海眼。没想到神庙落成之日,海眼果然消失不见,过往船只,自此畅通无阻,再无遇难。”
“这么说,那方士还真是高人,这神庙也果真灵验。”洛人豪听得心中激动,脚步也快了许多,想是要尽快拜神,以求前路通畅,尽快将这一批货交到戚将军手中。
他边走边感慨道:“项兄弟,你对此地还真是知之甚多啊!”
“师兄见笑,只是我有一军中同僚,姓禇名良才,任参将之职,正是孤山镇人。每行军至此,他都要登山拜庙,一年前戚将军和我曾一同登山,我所知之事,也都是出自这位禇良才之口。”
项人尔顿了一顿,接着说:“至于那方士,当年戚将军也同你一样,曾夸他是位高人。不过,戚将军夸的,并不是说他能通神辨鬼,而是说他对此处山形水势,研究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