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臣站出,说道:“陛下,成立学院培养人才是好事,但这其中涉及诸多方面,恐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民间工匠和学者进入学院,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同的思想,影响社会稳定。”
杨荣立刻反驳道:“这位大人所言差矣。如今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民间有许多有才华的人,他们的加入能为学院带来新的活力。”
“而且,学院有严格的管理,不会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
另一位大臣又说:“陛下,这经费问题始终是个难题。国库虽有积蓄,但也需用于其他方面。若大量投入到学院,恐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杨士奇说道:“大人不必担忧。陛下已考虑到经费问题,会从国库拨出一部分,同时鼓励富商捐资。”
“而且,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日后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项长远的投资。”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十分激烈。朱允熥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思考。
“诸位爱卿,朕明白大家的担忧。但这武器和船舰的发展刻不容缓。成立学院是为了我大明的长远利益。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
朱允熥大声说道。
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大臣们都看着朱允熥。
“陛下圣明,臣等愿全力支持此事。” 一些大臣率先表态。
接着,越来越多的大臣表示赞同。最终,在朱允熥的坚持和大臣们的商议下,做出决议:成立专门的学院,发展武器和船舰。”
“由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负责学院的筹备工作,制定详细的方案。
决议做出后,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立刻投入到学院的筹备工作中。
他们首先在京城中寻找合适的场地,经过一番考察,选定了一处宽敞的宅院作为学院的临时校址。
“此处位置适中,环境安静,适合办学。” 杨荣说道。
杨溥点头道:“只是这宅院还需进行一番修缮,才能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求。”
杨士奇说:“此事交给我来安排。我会找工匠尽快修缮,确保学院能早日开学。”
接下来,他们开始着手招募师资。三人发布了招募公告,吸引了许多民间工匠、学者和军中人才前来报名。
“这位工匠擅长制造火器,技艺精湛,可聘为火器制造课程的教师。” 杨荣看着一份报名资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