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利州城一游

群山如黛,嘉陵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利州城下蜿蜒而过,韩牧站在一处山巅,衣袂飘飘,望着脚下这座千年之前的家乡,心中百感交集。

自从意外穿越到这个武侠世界,时间也过去十来年了,从小在终南山上,重阳宫的后山竹林雅居里长大。

下山以后,他四处闯荡,先后去过汴京、山东、临安、桃花岛,还去过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福建路、广南西路多个地方。

虽然大宋的很多疆域版图,也是千年后地方的名称来源,如福建路便是福建的来源,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便是广西、广东名称的由来,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便是江西和湖南的大部分疆域。

而韩牧所在的川蜀,虽然在行政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行政区划,但自从建炎南渡之后,为了应对来自北边金国的侵扰,大宋不得不在原有的利州路、梓州路、益州路、夔州路之上,重新设置了四川宣抚使司和四川制置使。

北宋的很长时间里,川峡四路之上,虽然设置有四川安抚使一职,但安抚使只是作为皇帝派遣重臣巡视地方的临时性职务,而四川宣抚使司则是能够统管节制整个川蜀的财政大权和军政大权。

韩牧此次前来解决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知州吴曦企图叛宋降金一事,名义上暂时出任四川宣抚使兼制置使一职,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封疆大吏的感觉。

韩牧目光看着群山包围的利州,他循着记忆中的方向努力寻找着家乡的重合点。

“除了地域形态能看出来一些重合来,其他的还真是一点关联都找不到呀!”韩牧轻声自语,目光扫过这座被江水环绕的小城。

城郭不大,顺着嘉陵江两岸延伸,房屋错落有致,远不如千年后那般高楼林立,但江水的走向,两岸山峦的轮廓,却与他记忆中的家乡有些相似。

韩牧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身形如一片落叶般轻盈地飘下山崖,他的轻功已臻化境,几个起落间便来到了利州城外的官道上。

城门口人来人往,商贾、农夫、挑夫络绎不绝。

韩牧收敛内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普通行人,随着人流进入城中,城内的喧嚣扑面而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冰糖葫芦——又甜又脆的冰糖葫芦!”

“新到的蜀锦,娘子们来看看啊!”

“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些熟悉的吆喝声让韩牧恍惚间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跟着母亲赶集的场景,但街道两旁的建筑却又分明是古色古香的木结构房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与他记忆中的钢筋水泥截然不同。

韩牧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试图寻找更多熟悉的痕迹。

转过一个街角,一座石桥横跨在嘉陵江支流上,桥头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韩牧走近石碑一看,石碑上篆刻的正是晚唐着名诗人温庭筠所做的《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韩牧读过这首诗后,看着横跨嘉陵江,连结两岸的石桥,在千年后,这座桥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他缓步走上石桥,手指轻轻抚过桥栏上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狮,这些石狮造型古朴,与他记忆中桥头那些造型现代的狮子截然不同,但位置却几乎一模一样。

站在桥中央,韩牧望着脚下潺潺流过的江水,忽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千年的时光,在这江水的流淌中似乎只是一瞬,同样的江水,同样的山峦,只是两岸的建筑和人变了模样。

下了桥,韩牧决定去皇泽寺看看,在他所处的时代,皇泽寺里的女皇真容佛像还有摩崖造像,是利州最着名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祀庙,相传是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始赐名“皇泽”,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义。

如果有什么能跨越千年时光留存下来的,恐怕就是那些石窟里石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