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六章 炮轰乌特勒支堡

一大早,大炮早已就位,在晨光的映衬下泛着幽蓝的光芒,炮弹也已填充完毕,炮手业已就位,都在那静静的等着新的号令。

四十八门大炮,炮口全部对着乌特勒支堡。

炮兵们开始准备发射。一号炮的炮手李四用特制的铜刷清理炮膛,动作如同老中医把脉般谨慎。他遵循《火攻挈要》记载的"三刷三吹"法:先用鬃毛刷清除火药残渣,再用软布擦拭,最后用皮囊吹出火药蒸汽。这种源自葡萄牙人的清洁技术,能将炮膛摩擦系数降低15%。

弹药手赵二正在装配炮弹。他手中的铅弹重达十斤,表面刻着螺旋纹路——这是孙元化传授的"风帆弹道"技术。每颗炮弹都要经过天平称重,误差不得超过一钱。当赵二将弹丸装入炮膛时,会特意在底部垫一层浸过油脂的棉布,这是他在宁远之战中学到的防卡膛技巧。

差两刻时,炮长刘桐开始校炮。他使用的"象限仪"是徐光启改良的版本,铜制尺身上刻着罗马数字与汉字。助手举着特制的"望山"(瞄准器),炮手们通过调整炮架下螺旋来修正仰角。这个过程被称为"三重校射":先用指南针确定方位,再用水平仪校准,最后通过试射观察弹着点。

当瞄准乌特勒支堡门时,刘桐下着命令:"减二度,左偏三指。"这是根据《西法神机》记载的"风偏修正法"——考虑到海风的影响,每百步需修正半度。炮手们使用的"计里画方"术,能将战场抽象为几何图形,使射击精度提高40%。

差一刻时,装填进入最后阶段。药官孙五把定量药包装填好。按照《武备志》的配方调配发射药,将硝磺炭按6:2:2的比例混合,装入特制的丝绸药包。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暗藏玄机:药包必须用牛油浸泡,既防水又能延缓燃烧速度。当药包滑入炮膛时,赵二会特意在底部垫上浸湿的稻草——这是孙元化在宁远之战中发明的"缓燃技术"。

引信装置是整套系统的灵魂。刘桐使用的"信炮"长三寸,内藏硫磺信管,外裹油纸。他会在发射前用火折子轻触引信,这个动作被记载在《神器谱》中:"火起于毫厘,响彻于百里。"

时间已进入倒计时,黄祥举起了预备的黄色信号旗,炮长们举起了手里的火把。

张好古站在安全地带,举着单筒望远镜看着乌特勒支堡的方向。

寅时到了,黄祥狠狠的挥下开始的红旗。